正文 第423章 妙手堂和仁济堂
作品:《千金错:万能农女锄作田》 妙手堂是一座三层楼,左右摆开足足有四间铺子那么大的一件药铺。
柱子和门窗上朱红的漆油亮油亮的,仿佛每天都被人擦拭过一遍又一遍。
黑色的匾额四周,还嵌上了一圈金色,看着格外富贵,给人一种不便宜的感觉。
妙手堂三个大字,洋洋洒洒,一看就是大师出手,游龙走凤,简简单单的字,却极具风骨。
到底是开了多年的老字号,也因着远近闻名,妙手堂问诊和抓药都是分开的,看着规划得十分详细,也给人一种很有调理的感觉。
左边是问诊的地方,右边是抓药的地方。
这里还有代煎药的,只是需要付少许的银钱。
重症病患则是安排在楼上,甚至这里还开设了专门看妇科的,是内院里。
偌大的看诊厅里有十来个坐堂大夫,每个大夫面前都放了桌椅,大夫和大夫之间则是如同卡座一般将其分开。
就像一间一间没有门的屋子,给了一定的隐秘性,让羞于看诊的病人也能安心些。
抓药的地方整整占用了一间半的屋子,贴墙而修的柜子,足足两米多,上头的草药还需药童爬梯子取。
看着妙手堂如此多的草药,柴水青顿时眼睛一亮。
她快步走到柜台钱,将手中早已写好备用的单子递了过去“小哥,劳烦帮我抓这几味药。”
哪知,她刚递过去,那药童忙里抽闲的药童扫了一眼药方后,却将单子还了回去。
药童赶忙摆手解释“姑娘,咱们妙手堂抓药需要在这里开方子,你可以去前面找大夫瞧瞧。”
他们妙手堂有规矩,不接外头递来的单子抓药。
主要还是为了名声
若是任何地方的药方都拿过来让他们抓药,到时候药材是没有问题,问题出在药方上,那别人找上门来,就又是他们的责任了。
这样的锅,他们妙手堂可不背。
柴水青高兴的脸还没褪下,在听到药童的解释后,顿时神色一滞。
抓药都不成了
“小哥,我这不是方子,我就需要上头的几味药,抓回去自己配。”
药童听她说这不是方子,且还要自己配,就更加不答应了,连连摇头“姑娘,不成的”
他也想帮她抓药,毕竟也是他分内的事,可是规矩就是规矩,若是坏了妙手堂的规矩,他这活儿计就别想干了。
柴水青见状,抿了下唇,将单子收起来,转身就走。
药童却目送她离开后,一脸的疑惑。
他们抓药的都需要有好的记忆力,不然抓一次要就看一次单子那就没人会收他们了。
哪怕只是随意的瞟了一眼,药童也依稀就得方才那小姑娘给他的方子,上头可是写着好些个有毒草药的名字呢
有些药方确实会加一些毒性小的,是因为病症不同。
可是,一张方子上好几种毒草药,那就不一般了。
眼见他发愣,身边另一个药童用手肘撞了他一下,询问“怎的你认识啊”
药童摇摇头,目光自上头的药柜上扫过“不认识。”
那头,没能买到药材,柴水青失落之余倒是没有气馁。
毕竟,也不是只有这一家药铺。
柴水青出门就找仁济堂了。
也不知是因为妙手堂的名声太大,还是因为别的,妙手堂占据了城中最繁华的地段,且位置正东。
而仁济堂的铺子则开在护城州的北面,这里寻常百姓颇多,人流多,但是也杂乱。
走了好一会儿,柴水青才来到仁济堂。
同样是医馆,可仁济堂这边的人比妙手堂那边少太多了。
门店的大小也不可比拟。
仁济堂真只有一间铺子,铺门全开也只有妙手堂四分之一大小,目测统共不到一百平。
不过,济仁堂坐堂大夫也有五位,听说每十天便会多来几位帮忙。
为何有人愿意义务帮忙,主要还是因为仁济堂传医济世,愿意将自身医术传扬下去,才获得如此多人的拥戴。
柴水青想,有如此心胸的领头人,这济仁堂定然不差。
果然,等她走过去,还未开口抓药,济仁堂的药童便脚步轻快的走过来询问。
“姑娘是要抓药还是问诊问诊请走那边,抓药请来这里。”
那轻松浅笑的模样,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舒畅感。
想来在这里做工的人,心情都会十分愉悦吧
不然,也不会让一个忙得脚不沾地的药童,还能有如此表情面对众人。
柴水青将单子递过去“小哥,我来抓药,麻烦每种帮我抓一钱,多谢”
药童赶忙接过单子,随意一瞧,便利落的开始报出药名。
做惯了抓药这件事,药童速度极快,而且仁济堂的草药品种也多。
那些在西郡没有的草药,济仁堂也有。
一连抓了七包,其中解毒草药凑到了。
柴水青见状,高兴不已。
不过,等药童速度慢下来的时候,柴水青不觉担心起来。
难道,脸济仁堂也没有吗
药童看了看单子,总觉得有几味药他听说过的,只是貌似不是放在这里的。
更何况,剩下的几味药价格极高。
想到柴水青的穿着,药童有些不确定,转头问她“姑娘,剩下的这五味药我这儿倒是有,就是不多,不知还有没有一钱。”
柴水青一听,赶忙回他“小哥,有多少要多少,不足一钱也成。”
说着,她从荷包里掏出几张银票“小哥,得多少银钱”
只听对方说不是放在这里的药,想必其他草药定是非同一般,那价钱必然不便宜。
药童见她拿出的银票数额不小,也不觉为她松了一口气,点点头“劳烦姑娘稍后,我拿这个去取药。”
唯恐耽误客人的时间,药童转身就快步走出柜台,朝着后院去了。
柴水青百无聊赖的找了问诊旁边的地方坐下,听着坐堂大夫同病人对话,心里头对着仁济堂更加佩服了。
有那衣衫穿着旧,面露愁苦的病人,看诊的大夫会招呼其他坐堂大夫商议出合适的药方,以便在治病的同时也不让其拖垮家里。
也有那难以启齿的病人,看诊大夫便让小童将人请到特定的小屋里看诊,给足了对方尊严和面子。
还有行动不便或远道而来的病人,大夫会建议他们在此住下,还会介绍在哪里务工,哪里住宿。
这般为百姓着想的药铺,实在是少有。
不说在这里,便是从前柴水青待过的世界,也没见过这般的仁心仁德,一切为民的好人。
那头,急匆匆去后院药方取药的药童,进了专门存放贵重药材的库房。
门房见他,便让他签字进去取药。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