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2章 库约地区和科尔多瓦往事
作品:《阿根廷帝国崛起》 门多萨省西部,一处海拔在1800米的山谷林区,坐落了一个小村庄。
这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山谷,当地人称呼为加尔拉拉山谷,村庄也就叫加尔拉拉村。
远处的高山耸立在云雾上面,山顶上还有不少积雪,海拔高达6000多米,
大半座山都被云雾遮住了,早晨和晚上的雾气最大。
五月的库约地区,靠近安第斯山脉的天气复杂多变。
白天阳光炎热,山峰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
远处的雪山闪耀着白色光芒,终年不化的积雪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到了夜晚气温骤降,寒冷刺骨,让人不禁裹紧身上的衣物,甚至比普那高原要冷一些。
好在白天的山谷中时常吹起阵阵山风,带着安第斯山脉特有的清新与凉意。
加那拉拉山谷上村庄由一大片简陋的院子组成,
19世纪的时候,这里曾是高乔牧人的临时聚居点和货物贸易集散地。
最多的时候,这个村庄有1500多人居住,跟个小城镇似的,非常繁华。
大量破败的院墙用土砖堆叠砌成,很多房屋都是空置的,土砖上长满了青色的苔藓,一些房屋用的还是石头和红砖。
以前盘山公路未修建的时候,这个小村庄靠骡马小道与外界连通。
省里的盘山公路修成后,为这里带来了新的生机。
村庄不是很大,属于混居类型的,只有90多户人家,500多人。
村里居住的小孩和老人家居多,年轻人大多数去远一点的城镇或者城市求生。
村里饲养安格斯牛与山羊,保留高乔人的骑术传统。
20多年前开始,冰川融水开始减少,引发上游村庄截流纠纷,夏季常发生械斗。
随着人口的减少,因为水资源问题导致的械斗已经不存在了,很多家庭选择到城镇或者更远的城市生活。
这里是一处河流的上游附近,所以水资源相对丰富一些。
五六年前,一批逃避旱灾的玻利维亚艾马拉人和门多萨本地的混血农民迁入,增强了村庄的实力。
村庄最古老的建筑是一座矮小的教堂,墙皮剥落的圣像旁,却摆着帕查玛玛的陶土像。
村里的古柯叶泡茶可以用于缓解高原反应,发酵玉米酒是传统饮品。
粮食以玉米和马铃薯为主,其他还有豆类、花生等作物。
羊驼毛编织是重要手工业,用于制作防寒衣物和毯子。
除此之外,这里还种植烟草。
阿根廷国家烟草公司成立后,各省烟草公司也转属国家烟草公司旗下,各省可以获取其中一部分利润。
这个小村庄的烟草也由国家烟草公司收购。
新的国家烟草公司成立后,为阿根廷财政贡献大量税源,比起必隆时期,现在的国家烟草不管是竞争力还是新品开发都极为出色,地方各省级烟草贡献了大部分新品牌。
严格意义上来说,只剩下五家烟草公司,排名第一的是阿根廷国家烟草公司,第二的是安第斯烟草公司,第三名则是萨兰迪烟草公司,第四的是阿根廷查科烟草公司,第五的则是阿根廷潘帕斯烟草公司,其中只有安第斯烟草和萨兰迪烟草公司属于私营公司。
其他私营烟草公司基本上退出了烟草行业,省级国营烟草公司作为国家烟草公司的分支机构运营,未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在国家烟草公司的控制之下运营。
在科恩内阁的推动下,阿根廷烟草工业实现了很大的进步,70%的产量用于出口,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加尔拉拉村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种植高山烟草,通公路后,很多土地改种这些高价值的烟草。
从三十年代以来,阿根廷边疆地区已经有很多农村空置,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失,也就是最近几年重新有了人气。
一些荒凉地带的农村,整个村庄都迁移走的都在少数。
这里不算非常贫瘠,这个移民村是在老村庄的基础上设立而来。
加尔拉拉山谷就像是一个被拉长的三角形,村庄处在三角形的顶端前面,而村庄就是一个面积达到两千英亩的高山农场。
再往上面去就是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这个山谷在周围几十公里范围之内自然环境还算是相当优越的。
在干旱比较严重的库约地区,也算是一块不错的地方。
从山谷顶部这里看去,可以看到远处的科尔多瓦山,中间是比较平缓的库约地区。
库约地区是安第斯山东麓的缓坡谷地,切割强烈的山原与冲积河谷相间分布。
东西跨度约1200公里宽度,南北跨度约300-400公里,最宽处位于门多萨省南部。
这里受两侧山脉阻挡水汽影响,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植被以耐旱灌木为主,东部过渡为荒漠平原。
最近几年,门多萨地区受安第斯山雨影效应影响,降水问题日益严重,也影响到了雪山。
这里的整体气候大约和大秦省的黄土高坡北部或者酒泉省的河西走廊差不多,就是河流规模没有那么大。
河流的话就和西域省差不多,内流河居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汽都无法到达这里,降水稀少,依赖冰川雪水,还有梵风组成了这里的气候。
库约地区因为干旱少雨,很多地方并没有人居住。
反而是一些拥有水源的上游,峡谷地带有人居住。
科恩内阁计划将这里打造成阿根廷的新墨西哥州,引入先进采矿和冶炼技术,发展核工业和军事工业,并与东部工业发达地区建立更多的交通基础设施。
比起查科地区,潘帕斯地区和沿海地区,这里更加安全。
但首先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水资源问题,同时还要控制好污染问题。
库约地区的山上光秃秃的,大量改造成梯田样式,种植葡萄和橄榄,是阿根廷的重要葡萄酒和橄榄油产区。
阿根廷西部已出现周期性干旱,影响整体农业收成,开发一套科学合理的灌溉体系十分重要。
这里昼夜温差比较大,最近几年当地的农业科学院在农业部的指示下培育各种瓜果和耐旱节水的农作物。
库约高原的自然环境可比查科地区差多了,只有沿河谷地才能种植粮食,查科地区降水和河流水源不缺。
很多地方其实相当荒凉,灌木丛都比较稀缺,能长草都算可以的,而控制放牧也变得相当重要,规划草场就成了各地市政厅需要协调的事情。
库约地区的情况和圣赫塞前世玩的一款电脑游戏很像,正当防卫4里面的游戏场景。
库约三省分别是门多萨省、圣胡安省和科尔多瓦省南部地区,也就是原来的圣路易斯省。
门多萨市是库约地区最大城市,人口已经发展到68万,位于门多萨河冲积出的河谷之上,是库约高原最大的冲积扇平原。
这个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城市群,占据了整个高原最好的冲积平原地块,广域市改革后,门多萨市的面积从54平方公里增加到16600平方公里。
充沛的阳光、炎热的夏季和门多萨河的灌溉造就了这个大城市。
第15师驻守门多萨市,这里也是国防部秘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西两大新区,洁净且宽阔的街道上挤满了人,街道两侧的店铺依着山势而建,街道上人群非常多,在各个商铺中进进出出,十分的热闹。
门多萨市开挖建设了2座大型人工湖来调节微气候,让这里的夏天没有那么炎热。
天色暗了下来后,大道的路灯打开,通宵不灭,街道上人也有不少。
这里的繁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东部的大城市,治安也很好。
最近几天是丰收节,也是门多萨省以及其他库约地区省份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同时还马上迎来圣伊西德罗节。
作为库约高原最重要的城市,工业中心和贸易集散地,相当多的人口涌入这里,举行各种祭祀庆典,购买物资。
最先举办的是迪亚吉塔人的传统丰收仪式,画着各种颜料的土著居民进行各种舞蹈,当地人口也加入。
西北各省也和秘鲁一样庆祝太阳神因蒂诞辰,进行太阳祭,祈求农业丰饶。
也有大地之母帕查玛玛的,通过献祭食物、古柯叶和酒,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有的是圣伊西德罗节。
阿根廷西北地区的丰收节,胡胡伊地区则是9月份。
在久远的阿塔瓦尔帕时代,太阳祭诞辰庆典持续9天,祭司以儿童鲜血献祭。
丰收节的庆祝都十分热闹,拉潘帕省则是如此,丰收女神成为拉潘帕省的守护女神后,拉潘帕省专门设置了节日,用于祭祀。
拉潘帕省也确实风调雨顺了很多年了,加上超级运河的建设,拉潘帕省如今不算太缺水,但也因此影响到了原先的科罗拉多河中下游地区。
那里是内格罗省重要的农业地块,以前因为人口不多所以影响不大。
门多萨市发电量比较丰富,工业用电充足,而且水电占比很高,二十四小时发电,让夜晚也非常多路灯。
要到晚上十点后,街道上的行人才会少很多。
城市越繁华,人流越多,经济发展也会变好。
而且门多萨市不比边境,这里的控制相当严格,很多国家的势力想渗透都很难,移民准入也必须是三代以上的。
门多萨省治安良好,易守难攻,最近几年的新移民和科尔多瓦省一样,其实不多,加入的新移民大多数来自于躲避战乱的阿根廷老一代,外来的新移民和游客进入这里都需要提交申请。
门多萨市的东西两大新区的食品工业园区,还有各大矿业公司开办的冶金材料工厂,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阿根廷的几个大型军工厂都在这里安排设立了研究所和工厂,还有不少凿穿安第斯山的地下实验室。
库约高原以及安第斯山脉稀土矿数量很多,门多萨矿业专门成立稀土公司,用于开采稀土,与萨尔塔省竞争。
几家大型钢铁冶金公司也在这里成立实验室,用于研发高性能材料,以及提炼稀有金属。
整个库约高原地区人口大约有396万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主要为意大利、西班牙及中东移民为主,中东移民为叙利亚和黎巴嫩裔,参与当地的农业和贸易。
库约高原是阿根廷中西部的水电潜力重镇,远期水力发电量潜力在每年3000亿千瓦时以上,目前正在投入重金开发大型水电,用于拉潘帕省,科尔多瓦省的工业发展,省一级和市一级开发的小型水电项目适合分散式供电。
这里的干旱环境倒是和中东地区很像,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冰川融水河流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
库约高原因为没有全面规划,水渠系统紊乱,干旱年份经常出现河水不进水渠,为了抢水而爆发械斗的情况。
库约高原往北是萨尔塔省和图库曼省,降水量总体增加,图库曼省的卡塔马卡地区降水量则和库约高原差不多。
在几个世纪以前,卡塔马卡地区曾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据点,利用高山梯田发展马铃薯、藜麦种植,并驯养骆马,支撑印加边疆的物资供应。
当地原住民仍保留传统节庆和手工艺,不过当时的卡塔马卡要比现在的卡塔马卡更北边一些。
印加人驯养驼马提供肉、毛和运输,羊驼毛是重要贸易商品。
历史上大庄园垄断土地,小农和佃农缺乏资金升级技术,导致当地的灌溉设施发展的非常落后。
科恩内阁上台后,开始开发安第斯山脉地区,库约高原地区是中部发展重点,特别是灌溉设施开始大量修建。
在河谷地带恢复原生植被,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库约干旱气候与昼夜温差适宜葡萄种植,用于发展高端酿酒及果酱加工产业链,水能资源丰富,干旱区太阳能潜力大。
这里邻近安第斯矿带,可以开发铜、锂等矿产,配套冶炼与材料工业。
1500-2000米种植酿酒葡萄,2000-2500米发展苹果和梨,2500米以上种植蓝莓等小浆果,利用垂直气候差异提升土地农业产值。
库约大学、门多萨大学,门多萨工业大学则是萨尔塔省最大的三所大学,其他还有门多萨农业大学,门多萨化工学院等多所大学。
门多萨大学数量比较多,而且卫星城区的数量也很多,迈普,圣马丁,拉斯埃拉斯,戈多伊克鲁斯,里瓦达维亚的人口都和三大城区差不多。
门多萨省南部靠近内乌肯地区拥有石油天然气资源,门多萨省成立了门多萨石油学院,门多萨矿业学院,推动产业升级。
第二大城市是圣胡安省的原省府圣胡安市,人口39万。
圣胡安市的母亲河是圣胡安河,年净流量达到29.4亿立方米,正在建设乌勒姆水库,建成后可以供给圣胡安省大部分用水。
圣胡安河和哈查尔河是新圣胡安省两条最大的河流,哈查尔河净流量12.8亿立方米,容易断流,新省会阿特雷斯市正是在哈查尔河的中上游。
哈查尔河最后汇入萨拉多河。
科罗拉多河年均径流量46亿立方米,由巴兰卡斯河和格兰德河汇合而成,这正是拉潘帕运河的下流,拉潘帕省进行人工改道后,成为布兰卡市的重要水源。
科罗拉多河上游计划2座高坝,发电600兆瓦,中下游建设3-4座低坝,发电600兆瓦,总装机1200兆瓦,优先供应门多萨和内格罗省,发电量42亿度。
这些河流加起来还没内格罗河一条河流的径流量高,内格罗河由内乌肯河与利迈河在省内汇合形成,干流全长635千米,流域面积12.5万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315亿立方米。
内格罗河中上游规划了水电站群项目,用规划装机容量2800兆瓦,6—8座中大型水电站,发电量达到12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布兰卡市和内格罗河省工业发展的需要。
最大单个水电站不超过600兆瓦,避免超大型坝的地质风险。
项目涉及原内乌肯地区和原内格罗省地区,因为省份合并,目前规划进程速度较快。
审批和土地征用流程简化,可以为两个省创造15000个工作岗位,带动本省的钢铁、水泥等产业继续发展。
首批开发2座高坝,发电1000兆瓦,接入拉潘帕电网。
若未来运营良好,规划将继续扩大到4000兆瓦,并规划成立风力发电站。
在内阁的批准下,阿根廷形成了六个规模比较大的电网公司,进行区域组网。
分别是拉潘帕省为核心的阿根廷南方电力网络公司,主管拉潘帕省,内格罗河省和门多萨省三个省,原中部电网圣路易斯省拆分后,和门多萨省并入拉潘帕省电网组建新的南方电网。
布宜诺斯艾利斯电网公司,主管科尔多瓦省,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圣菲省,雷里奥斯省。
查科电网公司,主管查科省,科连斯特省,圣地亚哥省。
西北电网公司,主管萨尔塔省,图库曼省。
圣克鲁斯电网公司,丘布特省电网公司。
未来阿根廷将进行电网连接,继续合并组建2-3个大型电网公司,查科电网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电网已经开始进行合并了。
乌拉圭因为电力不够发达,目前开始接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网,购买富余电力。
为了保证科罗拉多河的水流量,潘帕斯运河三期工程就是在内格罗河的中游与科罗拉多河中游建立一条新运河,从内格罗河引水,让科罗拉多河的下游径流量增长到86亿立方米,内格罗河省原有的灌溉渠也能保证水量。
布兰卡市供水稳定性继续提升,可支撑未来20年人口增长。
总工程150公里,开挖土方量2.2亿立方米,主航道设计宽度80米,水深6米,满足1000吨级船舶通行。
布兰卡市疯狂增长的工业用水才是大头,布兰卡市已经开始规划建设一座海水淡化工厂,阿根廷专门成立了海洋研究院,在布兰卡市成立了海水淡化研究所。
因为淡水资源缺乏,沿海电厂和炼油厂,钢铁厂已经开始抽取海水用于冷却。
布兰卡市修了15个大型人工湖泊,还有地下水库,采用截流河道与筑坝技术,用于储存淡水,总库容超过20亿立方米,部分湖泊还配备雾水收集装置,保证水资源充足。
库约高原的第三大城市则是原来的拉里奥哈省的省府拉里奥哈市,人口18万,由拉里奥哈河供给大部分水源。
圣路易斯市人口也有17万,这个城市年均降水量627毫米,属于比较高的了,要知道布兰卡市的全年平均降雨量也才600毫米。
原来的圣路易斯省并不完全在库约地区,而是在潘帕斯草原的边缘地带。
圣路易斯市受亚热带气候影响,温暖湿润的气流从大西洋深入内陆,带来较多水汽,地形抬升作用促使湿润气流冷却凝结,形成地形雨。
圣路易斯市目前是门多萨省的第二大城市,人口多,增长也很快。
圣胡安省和拉里奥哈省合并后,选了两省交界的阿特雷斯市作为新省会。
科恩内阁选派一名可靠的高官和文官团队在此处,新省府和两大旧省府组成了经济三角,通过库约高原的公路铁路建立连接,交通也十分方便。
合并省份强化内阁对省市的直接管控,作为面积较大但人口稀少的省份,如卡塔马卡省,圣路易斯省单独设省不利于资源集中调配。
老牌强省的辖区得到拓展,增强了他们的综合实力,胡胡伊省工业基础薄弱,并入萨尔塔省后,可以共享后者的工业资源,奥兰市的石化,钢铁、萨尔塔市的机械制造等,促进地区的经济的整合。
阿特雷斯市的建设也比较快,又合并了原圣胡安省的马拉耶斯市,发展主体往西移动,在哈查尔河上游谷地绿洲设立新市区,面积扩大到2.26万平方公里。
哈查尔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域面积34232平方公里,是阿特雷斯市的主要水源。
阿特雷斯市的气候和门多萨市差不多,甚至要好一些,每年的降水量能达到500毫米,气候条件也比较温和,整体人口已经增长到13万人。
新的主城区马拉耶斯区处于安第斯山脉东麓的肥沃山谷地区。
这里比不上门多萨市的主要原因是这里位于库约高原的南部地区,而且没有修建铁路,河谷上游也没有像门多萨平原那么大的平坦地块。
新省府规划了通往东部地区的铁路,补足交通短板。
相比于东部的激烈竞争,阿特雷斯市的发展吸引了很多厌倦竞争的人加入。
......
加尔拉拉村再往东150多公里,则是科尔多瓦省的莫特罗斯市。
莫特罗斯市靠着西边奇基塔湖和杜尔塞河、普里梅罗河调节水量,气候温和,适宜农牧业发展,是高乔人的重要据点。
奇基塔湖面积2000平方公里,是个咸水湖泊,还是南美洲最大的盐湖之一。
湖里的高浓度卤水为盐业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为化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
莫特罗斯市西部是一片大湿地沼泽草原,土壤也不肥沃,不然也轮不到高乔人,唯一比较好的是气候还算不错,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修建了不少庄园牧场,是阿根廷富豪贵族们的度假圣地。
当然,高乔人原先占据的土地也不多,只占据其中十分之一左右,而且都是一些边角地块,好的牧场都被当地的地主势力和牧场主垄断。
现在依托奇基塔湖资源发展盐业、渔业,加上内流河灌溉设施建设,德尔霍斯市东部的高乔人发展农牧业。
高乔人还成立了矿业合作社,对本地的矿产进行了开采。
经济发展后,很多新移民因此迁移到德尔霍斯市和莫特罗斯市。
德尔霍斯市成了高乔人的龙兴之地后,在资金的堆砌下,才慢慢富裕起来。
自从科尔多瓦出了个高乔总理大臣,打破了本土白人的垄断神话。
科尔多瓦省也从反对者变成拥护者,特别是土地改革过后,曾经的反对者们清算破产,彻底没了脾气。
科尔多瓦省内80%的矿产资源尚未充分勘探,尤其安第斯成矿带延伸区域潜力较大。
科尔多瓦省矿业以中小型矿山为主,虽不及北部钾三角规模,但仍是阿根廷中部重要的矿产贸易中心。
在阿根廷工业化开发初期,就有不少矿业公司进行勘探,但如科恩财团也只有圣马丁一个市的地盘,其他地区大多数被本土四大家族垄断。
对于野心不算太大的阿拉贡来说,能够在家乡富足是年少时的理想。
阿拉贡通过迪鲁特安保防务积累了超过千万美金的财富,虽说有不少钱是圣赫塞的科恩财团的关联业务,但也侧面证明他并非表面上的憨厚。
阿拉贡目前担任德尔霍斯市的议员,掌握着退伍高乔军人组成的私人情报网,负责监控科尔多瓦省的问题。
私人情报网以高乔老兵集会的名义运作,通过旗下的保安公司进行掩盖。
他在巴耶纳尔村建造了一个巨大的迪鲁特庄园,庄园定期举办高乔文化节,如马黛茶仪式和传统骑术。
阿拉贡的子女生活在德尔霍斯市最富有的家庭,一直都保持着勤俭的美德。
在养育子女方面,阿拉贡做的相当出色。
在内阁的支持下,迪鲁特安保防务公司的总部从布兰卡市迁移到科尔多瓦市上格拉西亚区,进行了转型,更名为迪鲁特集团。
安保公司仍然保留,但多数已经不配备武器,成为一个保安公司,吸纳了很多美利坚黑水安保公司的成员,他们都为圣赫塞的美利坚财富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保安公司成了他们的养老地,每年由科恩财团拨款。
有的人离开安保公司后发放大笔的退休金,帮助他们回归家乡,或者融入当地。
迪鲁特集团承包科尔多瓦省配套工程,并购哈尔斯家族的建筑公司成立了迪鲁特建筑,成为科尔多瓦省的大型建筑承包商,并进入了多个新行业。
德尔霍斯市的第一条柏油马路,就是迪鲁特建筑公司修的,在国家铁路公司的规划下成为铁路枢纽,连接巴耶纳尔村与科尔多瓦市,缩短农产品运输时间至3小时。
吞并了亚拉伯罕超市成立迪鲁特商业。
阿拉贡还成立了迪鲁特防务,收购了亚拉伯罕家族旗下的科尔森冶金机械公司,与新科恩重工,阿根廷国家军用飞机厂建立合作。
迪鲁特防务在科尔多瓦北部的米特雷市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区。
米特雷市和德尔霍斯市南部的德尔查尼亚县非常近,有铁路,交通便利。
德尔霍斯市距查科油田仅180公里,德尔霍斯化工是当地最大的国营公司,国营资产委员会在德尔霍斯市布局33家轻工业企业,吸纳村民就业。
德尔霍斯市成立后,阿拉贡捐资超过100万美金,与农业部签订捐赠协议,成立德尔霍斯农业专科学校,阿拉贡中学,迪鲁特医院,迪鲁特图书馆等,德尔霍斯市不少道路和公共设施都和阿拉贡有关系。
德尔霍斯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开学那天,阿拉贡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学生,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连书都买不起。
他对着话筒说:“我小时候放牛,现在你们学种地,但你们会比我有出息。”
阿拉贡低价收购了科尔多瓦商业银行的股份,克莱恩家族彻底退出了银行业和保险行业,克莱恩商业保险被汤普斯财团并购。
当时,科尔多瓦商业银行的挤兑危机爆发,股价飞速下跌。
科恩财团暗中操控舆论,报纸上突然刊登《科尔多瓦商业银行涉嫌洗钱》的报道,储户们蜂拥而至,要求提款。
埃布尔站在银行门口,试图安抚人群:“各位,科尔多瓦银行有百年信誉!”,但没人听。
三天后,科尔多瓦商业银行的收购协议摆在桌上。
老克莱恩盯着签字栏,钢笔在颤抖。
埃布尔低声说:“父亲,签了吧,至少……我们还能拿点钱。”
老克莱恩最终签了字,但当晚就中风瘫痪,瘫痪后终日凝视家族地契,直到被政府没收,几个月后去世。
失去了银行的克莱恩家族,债务危机爆发,不得不大量出售产业。
老克莱恩的葬礼上,只有十几个老人出席,他们大多是曾经的地主,现在和他一样落魄。
大儿子恩里克和二儿子费尔南多移居乌拉圭,只剩三儿子胡安留在科尔多瓦,在科尔多瓦大学担任老师。
老克莱恩的小儿子埃布尔后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开了一家小保险公司,勉强维持体面。
克莱恩家族的豪宅成为阿根廷国家银行科尔多瓦分行总部。
在克莱恩家族当初绞杀汤普斯家族和圣赫塞的财富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曾经的百年家族会失败于一个小兵手上。
科尔多瓦省四大家族,哈尔斯家族,霍尔德家族,亚拉伯罕家族,克莱恩家族已经彻底衰退。
耶稣会被彻底关闭,曾经阿根廷教会最显赫的人物,涉嫌多起谋杀和犯罪的魏格曼主教在绝望中自杀。
他的的红袍主教们也都被驱逐出境,犯罪严重的都投进了监狱。
耶稣会曾在科尔多瓦建立庞大的商业帝国,其牧场与教育体系构成科尔多瓦地区殖民早期经济支柱。
这个1534年于巴黎成立的男修会团体,他们曾紧跟西班牙军队的步伐来到南美洲,在马蹄踏过的焦土上,进行文化和宗教的开疆辟野。
教会产业收归国有,转为文化机构,科尔多瓦总教区也因此改制。
科尔多瓦省的权力与资本重新洗牌,原先四大家族都在省政厅和市政厅安插了不少人员,现在也彻底退出了。
土地改革重点打击到四大家族,其他产业也被彻底清算。
圣马丁市崛起了八大工商业家族,加上阿拉贡为核心的迪鲁特家族,巴顿·汤普斯的汤普斯家族,以及新崛起的扶持的六大家族,组成了科尔多瓦省的新十六大家族。
圣马丁市八大家族分别是阿米尔家族,梅迪纳家族,诺沃亚家族,罗卡家族,阿吉雷家族,门多萨家族,巴里奥斯家族,托雷斯家族。
这些家族并没有算入圣马丁市发展比较快的华裔家族,如林氏,陈氏,张氏,黄氏等。
科尔多瓦省算是阿根廷新移民比较少的省份了,除了圣马丁市有一些华裔,其他大多数还是以本土白人,以及北部的高乔人为主。
可以说是相当传统的一个省份,引入的很多新移民也以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洲为主。
与其他疯狂吸纳新移民的省份完全不同,这里保留了相当多的欧洲传统文化。
科尔多瓦市的新六大家族分别是保利斯特家族,阿尔梅达家族,科尔特斯家族,费拉里家族,蒙特罗家族,罗萨蒂家族。
这16大家族基本上和科恩财团旗下的公司和银行关系不错,支持防务军和科恩内阁的势力,取代了老牌四大家族。
规模上与原先的四大家族无法相比,拥有至少2-3家竞争力可以的核心公司。
圣马丁市和科尔多瓦市是科尔多瓦省的双子星城市,目前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也不相上下。
科尔多瓦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倍,人口迅速增长,与周边卫星城和郊区实现了连片发展,是中部地区最大的两大城市。
就这些新家族来说,影响力早就不如以前,基本上只限于工商业居多,空有财富,不再构建新的政治力量。
巴顿·汤普斯将军曾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杜兰特家族的女婿,只是从国防部退下来后,就与杜兰特的老小姐离婚了,新娶了一个普通女教师。
汤普斯背后的家族早就算是衰退了,汤普斯能成为科尔多瓦国防军一把手,主要是靠杜兰特家族的扶持和本身能力不错。
作为圣赫塞的重要帮助者和曾经的庇护者,汤普斯下台后重点打击,不得不隐退到圣马丁市获得庇护,并不敢再进入科尔多瓦市。
那时候汤普斯在圣马丁市的日子并不好过,汤普斯待在圣马丁的一家安保学校出任军事教员,过着非常普通的生活。
曾经的将军,只能靠老部下的接济度日,不过也算是有点好处,他的三儿子,小儿子,小女儿经过悉心教导,比大儿子和二儿子要出色的多。
直到圣赫塞主政阿根廷,汤普斯司令才重新出山。
圣赫塞派人找到他:“将军,时代变了,我们需要你回来。”
在科恩财团和科恩内阁的扶持下,汤普斯君临科尔多瓦市,利用科恩财团的资金,铁腕收购了哈尔斯商业银行,霍尔德建筑,洛马内格拉水泥等多家公司,
控制原哈尔斯家族的科尔多瓦重型机械厂,收购了亚拉伯罕家族罐头食品公司和亚拉罕超市公司。
迅速组建了汤普斯财团。
有人嘲笑他:“以前靠女人上位,现在又靠新政府翻身。”
但汤普斯不在乎,他在董事会上说:“以前拿枪是为了打仗,现在拿钱是为了赢。”
坐了几年的冷板凳后,他发现,面子毫无作用,钱才是一切。
四大家族押宝国防军,被圣赫塞清算,大量财产低价出售。
哈里斯家族一直排名老大,是科尔多瓦的常青树。
自19世纪末起,哈尔斯银行就是科尔多瓦省的金融心脏,也是阿根廷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仅次于加利西亚银行,比科尔多瓦商业银行规模大三倍以上,为哈里斯家族带来巨大的财富。
贵族借钱买地,商人贷款建厂,甚至政府发债修铁路,都要经过哈尔斯家族的金库。
老哈尔斯曾以冷酷的金融手段著称,巅峰时期哈里斯家族控制了科尔多瓦省40%的牧场,一半以上的银行业利润。
拥有南美最早的现代化屠宰冷藏链,控制了阿根廷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哈里斯食品集团。
圣赫塞上台后,老哈里斯快速交权给大儿子卡洛斯·哈尔斯,希望躲过清算。
卡洛斯试图维持中立,但在组合拳下被迫交出交出银行控股权,权力转移给了弟弟迭戈·哈尔斯。
卡洛斯流亡乌拉圭期间酗酒成瘾,两年后死于肝硬化。
圣赫塞政府颁布《牧场国有化法案》,强制征收其标志性白城堡牧场,末代家主迭戈·哈尔斯流亡巴西。
白城堡牧场位于科尔多瓦省北部草原,大部分是现在的米特雷市范围,占地约4.2万公顷。
核心建筑群坐落在圣卢西亚河畔,主体为西班牙殖民时期风格,白色石灰岩外墙搭配巴洛克式拱廊,因反光远眺如雪原上的城堡而得名。
哈里斯家族在米特雷市的资产被国有化后成为米特雷市的发展根基。
家族剩余牧场被分割为12个集体农庄,被官方改造为新牧民合作社模式。
老哈尔斯的大女儿安娜·哈尔斯通过联姻嫁入霍尔德家族,离婚时带走关键的土地契约,导致两大家族决裂。
小女儿索菲亚·哈尔斯离开阿根廷后,成为首个进入华尔街工作的拉丁裔女性,因为涉嫌为父亲转移资产被美利坚联邦调查局调查。
第三大家族,霍尔德家族在地理大发现时代是大西洋奥克蒙岛上的海盗领主,后来移民阿根廷,最终定居科尔多瓦,在殖民地时代和考迪罗时代发展壮大。
霍尔德家族的家主,阿尔弗雷多·霍尔德通过联姻控制科尔多瓦省三分之一的葡萄酒贸易和五分之一的食品工业,是打击普拉里食品和蓝云纺织最积极的势力之一。
圣赫塞上台后,他的女婿埃米利奥·哈尔斯主动举报家族逃税,导致资产冻结。
霍尔德商业银行国有化后,被阿根廷国家邮政公司收购,更名为阿根廷邮政储蓄银行。
解冻后科尔多瓦葡萄酒公司被迫低价出售给普拉里食品公司和别德马酒业,持有的土地也被迫分给曾经的佃户们。
门多萨葡萄酒部分被国有化,门多萨国营葡萄酒公司成立,强行收购其5个百年酒庄,家族秘方被收归国有。
埃米利奥因为举报的功劳,继承了一部分霍尔德家族和哈尔斯家族的资产,形成了新的哈尔斯家族。
亚拉伯罕家族破产前是资产是最多的,19世纪中叶参与跨大西洋黑奴走私,将非洲劳工转卖至巴西咖啡种植园,因此赚到第一桶金。
亚拉伯罕用赚到的钱财在科尔多瓦大量购入地产,最高记录掌控科尔多瓦省近五分之一的农田,是科尔多瓦省最大的粮商。
垄断安第斯山脉南部银矿开采,1890年因压榨矿工引发大规模暴动,导致家族放弃部分矿区。
通过亚拉伯罕兄弟银行向小地主和佃农放贷,积累高额利润,在阿根廷各地购买田地和牧场。
二战期间曾因为支持英国而获得快速发展,被当时的政府针对,战后获得了华尔街犹大资本的帮助,财富高居四大家族第二,仅次于哈尔斯家族,成为阿根廷第三大犹大家族。
布兰卡粮食储备公司成立后,才因为粮食收购而慢慢成为普通的粮商。
在国内战争期间因为支持国防军而被清算,战时承包了国防军三成的食品供应。
不少家族成员因为犯罪问题入狱后又出狱,少部分携带价值200万美元黄金逃往迈阿密。
土地改革中,家族96%的土地被征收,剩下的土地组建了亚拉伯罕农业公司,亚拉伯罕矿业公司国有化后更名为科尔多瓦矿业公司。
旗下控制的报纸《科尔多瓦商业报》《科尔多瓦工人报》也被国有化。
亚拉伯罕兄弟银行国有化后,被阿根廷国家邮政公司收购,更名为阿根廷信贷储蓄银行。
末代家主费尔南多·亚拉伯罕通过瑞士账户转移700万美金资产,逃亡西班牙。
其他的中型家族如法斯特家族,布鲁佐家族也纷纷破产。
科尔多瓦省的旧贵族让位于新兴资本,土地、金融、工业全面重组。
圣赫塞多次给过四大家族们机会,至少在防务军全面占领科尔多瓦市之前,也有很多次机会。
在城卫军时期的玛雅化工,雷霆矿业,雷恩军工曾通过商业合作等方式向四大家族示好,但哈尔斯、霍尔德等家族因为利益分配问题拒绝协商。
甚至压价挤占几家科恩系公司的原材料采购份额,联合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军方,国有化了科恩财团的核心公司雷恩军工。
要不是拉普拉塔钢铁厂有当时圣赫塞的岳父和汤普斯将军的帮助,加上拉普拉塔市政厅的保护,这个钢铁厂也差点被国有化了。
访问科尔多瓦省期间,四大家族并不太愿意和科恩财团和拉潘帕省的资本合作,瓜分了科恩财团投资差不多2亿美金的资产。
他们利用地方司法漏洞,以违规经营名义查封科恩财团投资的几个大型工业项目。
战争期间四大家族集体资助国防军,导致圣赫塞最终放弃怀柔策略。
科恩内阁通过迪鲁特集团等新兴资本重构地方经济,一套组合拳瓦解了旧势力。
目前科尔多瓦省本土比较著名的工业企业家是卡洛斯·保利斯特,此人出生于1896年,出身于阿根廷中产家庭,赴欧洲法国学习机械工程,接触了汽车工业。
回国后进入贸易行业,1925年因西班牙-瑞士汽车制造公司寻求南美代理商而抓住机会,成为阿根廷代理商和组装厂商。
保利斯特与汽车公司合资成立汽车零部件公司,初期以组装进口部件为主,逐步建立本土生产线。
1933年实现汽油发动机国产化,随后研发柴油发动机并扩展至军用领域,成立了保利斯特汽车公司,是科尔多瓦省第二家汽车公司。
推动技术本土化,受到国防部军方赏识,但民用市场拓展艰难,公司受二战影响供应链,战后阿根廷经济动荡,经营出现困难。
当时的阿根廷钢铁工业薄弱,精密部件产能不足。
西班牙-瑞士汽车制造公司又是不怎么知名的公司,汽车质量和产量都有问题。
1946年必隆上台,推行国有化政策,军方订单锐减。
1953年他的汽车公司破产。
阿根廷当年国内汽车市场狭小,只有雷顿汽车因为获得菲亚特汽车的生产线活了下来。
到60年代后才逐步发展起来了迪特里亚汽车,圣马丁汽车等多家汽车公司。
保利斯特汽车生不逢时,好在保利斯特公司并没有完全破产,仍然有在军工行业活动,将总部迁移到圣马丁市后与新科恩重工等多家公司签订代工协议,生产坦克变速箱和航空部件。
逐步发展为一家营业额超过300万美金的军工防务代工企业。
1958年卡洛斯重新进入汽车行业,成为雷顿汽车的科尔多瓦省代理商,凭借旧日人脉迅速打开市场。
后又凭借代工厂发展汽车零部件业务,与雷诺、菲亚特,奥迪,圣马丁等多家汽车公司建立合作。
但卡洛斯到去年已经68岁,只能交班给二代。
卡洛斯将汽车零部件业务交给长子米格尔·保利斯特,家族工业火种得以延续。
米格尔引入联邦德国机床设备,提升精密加工能力,
军工部门由次子埃斯特万·保利斯特管理,继续为阿根廷陆军提供装甲车传动系统,并与新科恩重工合作开发轻型战术车辆。
科尔多瓦城外的地主家族势力分崩瓦解,龟缩城内,旧贵族影响力归零。
自此,科尔多瓦省彻底成为统一民族党支持率最高的省份之一。
克罗斯·哈苏恩,原圣马丁市市长,凭借在地方治理中推动工业发展的政绩,被科恩内阁提拔为科尔多瓦省第二任高官。
这位工业高官,对建立科尔多瓦省国营体系十分出力。
比起第一任高官还是老人,第二任的克罗初步完成了科尔多瓦省的完全整合。
科尔多瓦省的国营工业发展也非常迅速,减少对布省和拉潘帕省的资源依赖。
科尔多瓦电力公司,科尔多瓦电子厂,科尔多瓦农机厂,科尔多瓦石油化工厂,科尔多瓦仪器厂,科尔多瓦钢铁联合体等多家公司迅速崛起。
国营工厂吸纳了失业人口,失业率降至全国最低,大量工程师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迁往科尔多瓦。
促成全国工业分散化趋势。
去掉了贵族的枷锁后,科尔多瓦省重新选拔任用人才,工业发展走上正轨,内阁也逐渐投放资源,希望科尔多瓦省能构成一个新的大三角。
圣菲省则是与雷里奥斯省,科连斯特省组成另一个经济大三角。
查科省,萨尔塔省和图库曼省组成经济大三角。
圣马丁市阿米尔家族的崛起,也堪称传奇。
1950年2月,32岁的叙利亚移民卡西姆·阿米尔带着妻子和12岁的儿子埃米利奥,提着仅有的行李,一个装满修车工具的木箱,在布城博卡区的铁皮屋安家。
军政府推翻必隆政权的那天,卡西姆冒险出门,在宵禁中救回一台被暴徒砸坏的哈雷摩托。
他用三周时间将其修复,并改装成阿根廷特别版——加固车架以适应乡村土路,加长座椅方便载货。
修好后卖给一名军队上校,发了一笔小财,从此交了好运,改装车订单接连而来,成了布城摩托车改装行业小有名气的改装商。
赚到钱的卡西姆租了一个修车铺,并成立了自己的维修厂,后来赚到了一大笔资金。
一封死亡威胁信让阿米尔家连夜坐火车前往机械工业更发达的布兰卡市,那里还有全阿根廷最宽容的移民社区。
当时的布城非常混乱,大量的人逃离首都,躲避战乱。
卡西姆的朋友告诉他,布兰卡市拥有最完善的摩托车供应链,每天光是废弃的牛皮足够做一万个摩托车座椅。
新移民建立的精密零件厂环绕港口,形成了南美洲最完善的摩托车供应链。
经过多年筹备,阿米尔父子在布兰卡市郊建起300平米的厂房,因为造摩托成本太高,所以阿米尔先造起自行车,发展成了布兰卡市小有名气的自行车厂商。
埃米利奥顺利考入圣马丁大学,学习机械设计专业。
埃米利奥继承家业后,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将业务从自行车拓展到了轻型摩托车,进入摩托车生产工业,并在圣马丁市建立第二个摩托车工厂,而后整个家族搬到了圣马丁市。
最近2年是阿米尔家族发展最快的时间,底格里斯摩托车是阿根廷最畅销的摩托车品牌之一。
阿米尔摩托车工厂新开发的一款排量125的经济型摩托车,售价大约在阿根廷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是一款性价比非常高的摩托车。
这款125的轻型摩托可以灵活地穿梭在圣马丁市的窄巷中,后座绑着的两袋面粉纹丝不动,载2个大人也完全没有问题。
阿米尔首款摩托车累计销量已突破30万辆,成为阿根廷中部地区最大的摩托车大王,并开始出口乌拉圭、巴拉圭和智利。
阿米尔摩托车与扎内拉摩托车,兰卡摩托车,菲利普摩托车,卡尔斯摩托车,特莫诺玛摩托车,雷顿摩托车进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