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5章 天下归心
作品:《修仙归来,秦始皇请我出山当圣女》 八月二十一, 大秦第一届科举考试会试终于在咸阳城拉开帷幕。
六千举人排队依次步入贡院,满怀期盼与忐忑。
队伍中,张良、萧何与韩信人可谓鹤立鸡群, 一时间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 包括远在咸阳宫中的灵桑与秦始皇。
咸阳宫偏殿,一百零八块光幕映射出热闹喧哗的景象, 将整座咸阳城尽收眼底。
其中一块光幕更是被放大了数十倍, 占据了整面墙壁, 映射的正是贡院内外的情形。
随着光幕放大,贡院里的景象随之变得清晰许多, 居然能看见一个一个的小单间, 此时学子正不断进入属于自己的房间,整理行李准备考试。
光幕前则是人满为患, 灵桑与秦始皇坐在最前方,然后是扶苏等十多位公子,再之后便是文武百官上百人。
不少官员都是第一次见识到天眼阵法, 不由啧啧称奇, 一瞬不瞬盯着光幕里的景象,惊叹连连。
“没想到居然看得如此清晰,虽不能将所有单间都看清, 至少也能看清一多半了。”
“这些学子肯定不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咱们眼里。”
“看那边排队的,有几个紧张得抖如筛糠, 怕是要影响发挥了。”
“那边那个倒是不错,丰神俊逸,从容不迫,目光坚定。”
“嗯,看队伍应该是颍川郡来的。”
“颍川郡那我知道此人是谁了。若是所料不差, 应该是颍川郡的解元,颍川郡守极力推荐的张良,此人可是有大才啊。”
“哦这人什么来头,竟然能入李大人的法眼”
此言一出,登时引得百官议论纷纷,目露好奇之色。
灵桑也心中微动,看向众人议论的年轻人,没想到张良真的来参加科举了。
陛下若是能得到此人相助,大秦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她微微扬起唇角,忽然释放出一缕神识,笼罩住了整座贡院。
霎时间,无数低语声传来,她不断过滤掉那些乱七八糟的信息,最后将目光锁定在个人身上。
张良、萧何与韩信。
这位居然参加了科举,而且顺利通过乡试,来到了咸阳城。
“陛下有福了。”
“仙子此言何意”
秦始皇收回目光,一脸不解。
灵桑含笑道“上苍已派杰来到咸阳城参加会试,单看陛下能否慧眼识珠,将此人找出来了。此人文韬武略,各有所长,陛下若是能得此人相助,大秦必当开创盛世。”
“仙子此言当真”秦始皇登时精神一怔,看向光幕的目光陡然热烈起来。
这六千学子里,居然有位人中豪杰,得仙子如此看重
仙子从未向他举荐过任何人,这人若真有此大才,他一定要找出来。
“自然当真。”灵桑微微颔首,却是没有提及这人的名字。
她也想看看按照自然发展,这人能否为大秦所用。
秦始皇却是想的简单,大不了将这六千人全部授予官职,往后慢慢考察。
若真是金子,迟早会发光。
辰时末,第一科考试正式开始,第一科考的乃是策问,以经义、政事为主。
许是乡试时已经经历过,大多数学子审读题目后都开始奋笔疾书,信心十足,只有少部分眉头紧锁,似乎不知从何处下手。
其中一个,便是被灵桑看好的韩信。
张良、萧何与韩信人的房间都处于光幕中,因此灵桑可以一眼看见。
但她没想到的是,韩信对经义居然知之甚少,眉头都快打结了。
她摇头失笑,这位的天赋技能恐怕都点在兵法上了,好在兵法单独设立了一科,只要韩信够出众,依然能入殿试。
相较于他,张良与萧何就明显从容得多,无论经义还是政事皆信手拈来,入殿试绝非难事。
“这一届的学子似乎都不错。”
“希望都是有真才实学,而非胡乱作答。”
“没想到民间学子竟也有几分能耐,难怪陛下要开科举。”
“快看那边,一七四号,此人在作弊”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纷纷看向一七四号,果然此人在偷偷摸摸看小抄,神情鬼祟。
由于房间在角落里,监考官刚好巡查过,此人便大胆的摸出了小抄。
“拖出去。”
秦始皇面色一沉,告示里令五申禁止作弊,没想到还有人胆大妄为,居然在会试上作弊。
若是没有此光幕,岂不是要被此人得逞
“喏。”
护卫领命,当即前往贡院汇报消息。
不多时,就见两名护卫将那名学子拖小鸡般拖出房间,并在他的毛笔里搜出了作弊证据。
现场一片哗然,不少人心惊胆颤,竟然有人敢作弊胆子也太大了。
监考官们则是忐忑又羞愧,他们居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失职啊。
“这天眼阵法果然厉害。”
此役一处,百官无不惊叹,心中也更加敬畏。往后谁再想干点坏事,可得当心了,指不定就被陛下看在眼里。
会试进行了整整日,除了第一日有人作弊被抓住,后两日再无人敢以身涉险。
大秦对作弊管控甚严,不仅立刻逐出考场,还会取消举人身份,以及后半辈子都不能再参与科举。
这样的惩罚让众人极为忐忑,开始盘算利弊。
只要不作弊,哪怕无法通过会试,至少也有举人身份在。一旦作弊被抓住,那可是什么都没有了。
日后,会试进行完毕,所有学子皆于咸阳城等候,这一等就是大半个月。
会试的试卷由数位官员共同批阅,姓名被封住,以防有人动歪心思。
大半个月后,会试名单终于出炉,一共百六十五人,被授予贡生称号。
这些人将进入最后的殿试,由秦始皇亲自主考,以及钦点状元与甲。
而会试的第一名赫然是张良,乃是由蒙毅、李斯、冯去疾等数位大臣交叉审议,最后得出的结果。
“此子已连中解元与会元,文章独树一帜,见解发人深省,实乃旷世奇才。”
李斯惊叹不已,此人妙就妙在各科都极为优秀,几乎没有欠缺,这样的人才着实少见。
“不知他会不会是仙子所说的杰其中之一。”蒙毅眸光含笑,这位若是其中之一,倒也让人信服。
冯去疾沉声道“希望别只会纸上谈兵,若是在殿试上发挥不佳,他这个解元与会元反而会成为笑话。”
蒙毅笑道“那我就赌他发挥稳定,连中元。”
会试放榜第二日,百六十五名贡生齐聚咸阳宫,参加最终的殿试。
这些贡生绝大多数都是黔首之后,且分布七国,乃是第一次入咸阳宫,见到秦始皇。
大殿上威严肃穆,文武百官分别落座于左右两侧,正前方一道玄色身影正襟危坐,不怒自威,左前方另有一道清丽倩影,为大殿增添了一抹亮色。
数百名贡生皆心怀忐忑,哪怕萧何、韩信等人也微微垂着脑袋,目露紧张。
唯有张良一人依旧从容不迫,身形挺拔。
张良余光瞥见前方的女子,只见其清冷出尘,好似不染人间烟火,眸光淡然,姿容绝色。
不用思索,便知道这位就是被大秦尊为圣女,传说中的灵桑仙子了。
本是微微一瞥,却见对方忽然看了过来,张良暗自心惊,此女好敏锐的洞察力,不由赶紧移开目光。
灵桑扬了扬眉,张良对她好像过于关注了些,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对方的目的。
张良乃是韩国贵族之后,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国相,深受韩王器重,绝对的名门世家。
韩国被灭后,张良就散去家财,流落于民间,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复兴韩国。
他来参加科举,可未必是真心实意想为秦始皇效命呢。
她露出淡淡笑意,就看秦始皇能否成功收服对方了。若是能,这绝对是一员能力出众的贤臣。
至于萧何与韩信萧何倒也罢了,试卷规整,无可挑剔,通过会试并不意外。韩信则完全是因为在兵法一道上独树一帜,被破格录取进入殿试的,极受蒙恬赞赏。
这一次,兴许真的是老天爷都在帮助大秦。
“参见陛下”
数百贡生齐齐躬身行礼,神色敬畏。
“平身。”秦始皇朗声答道,豪气顿生。
连续通过乡试与会试者,皆是百里挑一的英才,这些人定会为大秦带来新鲜与活力。
“今日殿试由朕亲自策问,尔等勿要藏拙,定要仔细作答。”
“喏。”
数百贡生神色肃然,有人紧张的不住吞口水,就怕说错话。
就在这时,前方仙子指尖忽然亮起一抹幽光,继而瞬间笼罩过来,覆盖全场。
所有贡生皆是大惊失色,呆立当场,恍若置身于梦中。
那是什么东西竟然有人指尖能冒出光芒
更让他们诧异的是,陛下与文武百官都见怪不怪,反而目露崇敬之色。
灵桑轻笑道“殿试乃是重中之重,不要紧张,注意平复心境。”
众人怔住,这才惊觉自己真的一点点冷静了下来,就连心跳都平稳了不少。
一时间,贡生们越发面色骇然,纷纷猜到灵桑的身份,不少人也露出敬仰憧憬之色。
张良目光变了变,虽然早就听过这位仙子的各种传闻,但他始终半信半疑。没想到今日一来就见识到对方的手段,这绝非凡人所有。
“远超黄石公。”
他暗自评判,黄石公赠予他的太公兵法虽是难得一见的奇书,可黄石公本人从未展现过超越常人的手段。
“若那些传闻都是真的,这位绝对是真正的仙人。”
思及此,张良对灵桑更多了一分关注,无论殿试结果如何,他都一定要想办法去拜访拜访这位仙子。
殿试正式开始。
秦始皇从经义问到律法,从兵法问到算学,又从农耕问到政事。
胸怀壮志,心中自有沟壑。
学子们也争相作答,努力表现自己,气氛异常火热。
旁边有官员专门记录,以便随后复盘,整场殿试进行了整整一日,可谓精彩纷呈。
殿试结束,秦始皇心怀甚慰,这些学子的学识超乎想象,尤其是其中几人,比朝堂上一些官员还要有见识。
最后的结果不出所料秦始皇钦点张良为状元,张良成了第一个连中元的天才。
萧何则位列榜眼,至于韩信,因在兵法上有独到见解,虽其余科目逊色了些,却是被秦始皇破格选拔为探花。
灵桑为之信服,秦始皇可谓慧眼识英才,百多人问答,偏偏挑中了杰,这绝对不是巧合或者运气。
尤其是敢破格选拔韩信,若论终合实力,此时比韩信更优秀的人才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这个结果一出,别说文武百官,就连韩信自己都呆愣当场,不敢相信。
他以为自己能挂个第甲已是不幸中的万幸,陛下竟然点了他为探花
他都怀疑自己祖坟真的冒青烟了。
震惊之后便是狂喜与诚服,陛下如此看重于他,他也一定不能辜负陛下的期望。
“谢陛下恩典”
甲进士齐齐跪地行礼,皆是容光焕然,欣喜若狂。
秦始皇微微颔首“望尔等戒骄戒躁,成为我大秦栋梁之才。”
“必不负陛下厚望”众人齐声高呼。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文武百官亦纷纷起身道贺,无一人敢反对秦始皇的决定。
秦始皇满意一笑,这次科举还真为大秦挑选出不少人才。
待百官与进士们离开,秦始皇才看向灵桑“仙子曾言参与会试的有杰,不知朕今日所挑选的一甲人是否能入仙子法眼”
他很看好这人,若是一个都没有,他都要怀疑自己的眼光了。
灵桑笑道“陛下慧眼识英才,陛下挑选的状元、榜眼与探花正式我所说的那杰。”
“当真”秦始皇振奋,他不仅挑中了,而且个全中
“有此人辅佐陛下,大秦必然繁荣昌盛。”灵桑含笑,这点信心她还是有的,当然,要看秦始皇能否收服张良了。
至于萧何与韩信,倒是不用担心。
“有仙子此言,朕就放心了。”秦始皇露出笑容,这人,可以适当重用。
于是人分别拜入蒙毅、李斯与蒙恬手下,俨然当作这人的接班人培养,一时间不知羡慕了多少人。
至于二甲甲的进士与同进士,也被授予各种官职,一部分留在咸阳城,一部分被下放到其余郡县,从基层做起。
大秦第一届科举考试至此就全部结束了,一场吸引天下的考试,其结果也震惊了整个天下。
原来陛下这次是认真的,这些通过殿试的学子真的入朝为官了
哪怕只是县令、县丞,也是普通人只可仰望的存在。古往今来,这还是第一次有如此多的黔首一步登天,鲤鱼跃龙门。
以至于,天下人突然掀起了一股读书的风潮,尤其是家中有孩童者,纷纷想办法让其读书识字。
只可惜这个时代没有私塾与学府,想学习只能以吏为师,这也是为何这次参加科举的人数只有区区几万人的原因。
于是秦始皇趁机改革教育,下令于各郡县修建学府,凡孩童满七岁即能入学,不论男女,皆可免费学习年。
这年乃是初级教育,由各地举人担任讲师,一般教授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此外还会教授常见律法、日常礼节以及道德规范等等。
年后若是还想继续学习,就得付钱了,不仅可以学习到四书五经、百家学说,还能学习兵法、算术、医术及更深入的律法知识。
只有继续深入学习,才可参加县试,考取童生和秀才。
此制度一出,天下万民沸腾
各地黔首纷纷赞扬秦始皇的仁爱壮举,极尽歌颂其品德。
一时间,秦始皇声誉大涨,在民间的威望甚至一举超越统一六国之时
这一次,不仅是天下万民,就连灵桑都有些意外,毕竟与历史上差距太大,可以说完全背道而驰了。
历史上的秦始皇焚书坑儒,要求除秦纪以外的史书皆焚之,同时包括诗、书、百家学说等等,只留下有实用的医学、农牧等技术类典籍。并且禁止私学,目的便是控制民众思想。
而现在,不仅不禁止,秦始皇反而主动要各郡县修建学府,免费教授孩童知识,不论男女。
单凭这一点,就值得众人钦佩。
灵桑很满意,来到大秦这么久,此时方有满足之感。
无论她带给大秦多少好处,可若是秦始皇不改变,大秦的本质就不会变。令她欣慰的是,秦始皇愿意做出改变,而且是这种革新性的。
这需要极大的魄力。
“只是这样一来,国库恐怕就所剩无几了。”
秦始皇归来后做出了许多举措,每一样都要花费无数钱财,而进项却不多,目前增加的就是售卖灵植。
或许,应该稍微促进一下商业发展。
思及此,她会心一笑,咸阳城的黔首种植的粮食与蔬菜应该快要成熟了。
尤其是蔬菜,完全可以运送到全国各地,这就是经济。
且,待收割之后,就能获得大量种子,等到下一季,大秦十六郡的黔首都能种植上这种高产作物。
届时黔首们家家有余粮,手头宽裕,经济就会更好。
与此同时,惊讶的还有张良,他万万没想到秦始皇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这可是比实行科举制度还要颠覆性的政策。
科举只会让部分读书人收益,可全民教育受益的是所有黔首。再加上高产粮食,让黔首吃饱穿暖,至此,定然天下归心
“是陛下自己的想法,还是那位仙子的想法”
张良微微凝眉,原本想找机会拜访那位仙子,此时却暂时打消了念头。
就眼下情形,便是去拜访估计也不会有好结果。
各郡县开始修建学府了,所需款项皆由国库支出,愿意前来修建者还能领到工钱。
因此,各地黔首都踊跃报名参加,气氛一派火热。
就在十六郡动工之时,咸阳城的黔首也忙碌起来,迎来了数年以来第一个大丰收。
种植的高产稻子与蔬菜皆相继成熟,一眼望去,田地间一片金黄与翠绿,黔首们兴奋难抑。
男女老少一起下地收割,与往年同样的流程,收割的作物却是往年的十多倍。
一亩良田,收获的稻子普遍在一千五到两千斤,一家按照五口人共十亩计算,就是一万五到两万斤,这还没算蔬菜。
真正的粮食堆积如山。
以至于,一些房屋狭窄的人家都存放不下,不得不扩建粮仓。
如此盛况,直接惊动了整座咸阳城,惊动了整个天下,原来世上真有如此高产的作物
粗步估算,咸阳城这一季的粮食产量抵得上八到十个郡的总产量了。
要是再加上土豆、大白菜、萝卜等植物,产量只会更加惊人,足以养活小半个大秦。
这样的丰收,连秦始皇及文武百官都惊叹良久,对灵桑也越发崇敬与尊重。
恰逢各地仙祠竣工,秦始皇竟是主动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咸阳城的仙祠参拜,直接将灵桑的声望推升至巅峰。
一时间,十六郡前往仙祠祭拜仙子的黔首络绎不绝,尤其是咸阳城,黔首们纷纷献上自己的信仰之力。
这一切,都是灵桑仙子赐予的
于是灵桑就发现自己的信仰力节节攀升,几乎每日都上升一个小台阶。
不到半个月时间,起码收获了两百万,淡金色的力量将元婴四肢都全部覆盖了。
她展颜一笑,授予高产作物种子果然是个正确的决定,随着全国开始种植高产作物,给她的信仰力只会越来越多,源源不断。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