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7章 第177章

作品:《[梁祝]蝴蝶飞飞飞走了

    祝英台被祝夫人用一封血书召了回去。

    祝英台在祝家虽然受宠, 但是祝夫人对她还是有底线要求在的。

    她在书院和一个陌生男子同住,非但没有第一时间写信回来告知父母,还在这段时间里与人暗生情愫。

    没错, 归家不久之后,祝英台就向祝母坦白了自己对于梁山伯的感情。

    但与邱玉婵的情况不一样的是一是据祝英台所言, 梁山伯到了现在都还没有意识到她的身份。所以倾心于他这件事, 完全是女方的单相思。

    祝夫人在这方面本来就对祝英台有着不一样的要求,这样的“单相思”, 只会让祝夫人感到愈发的愤怒。

    遑论梁山伯出身寒门,这样的身份,简直就不在祝家人的嫁女标准之中。

    别说是祝夫人了,就是疼祝英台至深的祝老爷, 在了解到女儿的这份心思的时候,也只是尽力地在劝祝夫人不要生气和让女儿赶紧打消这份心思

    完全没有要帮祝英台促成这段姻缘的意思。

    祝家人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想过, 要用祝英台的婚姻去换取什么利益,而是祝英台从小就被他们捧在手心里长大,在他们眼里, 世上就没有几个男人是能配得上他们的宝贝女儿了。

    就是不需要完全对等的门当户对, 这男方起码也得是家庭富裕、士族出身吧

    哪有从小宝贝到大的女儿嫁出去,反而要让她受苦的道理

    偏偏他们越是阻挠,祝英台就对梁山伯愈发放不下。

    尤其是书院放假以后,梁山伯竟然还千里迢迢地来找了她。

    其实早在离开书院的时候,祝英台就给梁山伯留下过一封书信,内里暗示自己的真实性别。

    可是这个呆子, 愣是没能看出她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可饶是如此,他依然愿意跋山涉水地前来找她、关心她。

    祝英台觉得,如果自己一旦错过了他, 她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再遇上一个这么好的、这么让她心动的男人了

    于是甫一见面,祝英台就做女装打扮,向梁山伯坦白了自己的性别。

    二人火速心意相通,在接下来的短短的、不到半个时辰的相会中,相互许下了海枯石烂、至死不渝的诺言。

    他们是这么相互许诺的,之后也是这么做的。

    梁山伯试图上门向祝老爷和祝夫人表明自己的心意,学业有成以后求娶祝英台。

    祝夫人拿话将他和祝英台哄住,然后背地里为祝英台寻觅合适的人家,想要教会两个年轻人,什么叫“明修暗道、暗度陈仓”。

    最后当然是被“疼爱女儿”的祝老爷给出卖咯。

    祝英台从得知祝夫人真正打算的那天起,就同她绝食抗议。

    祝夫人软硬兼施,女儿绝食,她也跟着绝食。只是嘴上却威胁道,你不吃饭正好,到时候正好将你饿着肚子抬上花桥,省得你花招众多、逃婚反抗。

    然后当场命人将其看管起来,绝了她逃婚自残的心思。

    只可惜她的“狠辣”手段,很快就遭到了祝家从老到少的所有男儿的一致反对。

    祝英台的形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祝家的老爷和少爷们对妻子和母亲的态度,也逐渐从求情劝解变成了责怪埋怨。

    祝夫人掌家多年、为这个家劳心劳力,就因为对小女儿的宠爱并非是无原则、无底线,就遭到了这样的对待

    她一方面是心灰意冷,一方面是真的见不得女儿拿身体跟她耗,最后只得无奈妥协。

    祝家的儿媳妇们乐得在一旁看好戏,她们可没少因为“祝小公主”受过这样的委屈、吃过这样的苦头。

    她们之中,有一个性子刚烈、一个娘家有底气的,早就跟祝家的这群只管妹妹、不顾媳妇儿的奇葩男人和离再嫁去了

    只可惜了几个或性子懦弱、或娘家不强势、或膝下有孩子的嫂子们,只能捏着鼻子,继续跟这家人相处下去。

    好在事情也不是完全没有转机的,一切还得从回到书院的梁山伯身上说起。

    马文才说要给他一封推荐信,让马太守不再孤单寂寞,还真就给梁山伯递了一封推荐信。

    “憨厚老实”的少年没有拒绝,他甚至还带着推荐信找到了马太守。

    马太守的心里那叫一个慌啊

    一方面没想到儿子过河拆桥,自己的婚约一定,就准备卖老子了。一方面也是了解家里的这个逆子

    梁山伯没有带着书信找上门还好,既然他有了这个意思,那就算马太守现在把人拒绝了,下一次,那个逆子一定会安排一个更加隐晦、更加不送拒绝的方式,把梁山伯送到他面前来膈应他的

    看透了所有的马太守,只能捏着鼻子,另外给了梁山伯一封推荐信,抢先把他打发得远远的。

    梁山伯几经权衡,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学业、先书院的学子们一步入仕。

    这个书院前有邱玉婵、后有马文才,他们是夫子眼中最好的学生、学生眼中最厉害的同窗。留在这里,别说是发光发热了,最后他能不能得到举荐、当上官员都是一个问题。

    如今好不容易得了机会,虽然官阶不高,但他也应该好好把握。

    外面再难,总不会比在邱玉婵和马文才的手底下出头更难了吧

    何况何况他还有着祝家庄的助力。

    梁山伯在忙着处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的时候,祝英台已经体贴地帮他把她们家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等梁山伯做出决定,要开始上任工作,他们正好可以直接完婚。

    梁山伯就职的地方,实乃一个穷苦之地。

    穷到什么地步呢

    就是风调雨顺的时节,地里也不见得能长出多少的粮食。

    年轻的劳动力通通都跑到其他地方发展,老人的数量甚至比年轻人和孩子加起来的数量都多。

    交通问题上没有优势,甚至还要面临匪徒的劫掠

    好在这些问题,在银子的面前,就通通都算不上问题了。

    没有粮食只肖象征性地取出一点儿碎银,祝家庄就会成车成车地运送过来。

    没有劳动力当地的粮食通通都是白送,不需要干活,只需要定时定点地去领取,别说是当初跑出去的那些劳动力了,周边多少村庄、县城的劳动力,想要跑到这里来混

    匪徒的劫掠不说了,土匪头子已经下山领粮食去了。

    这个地方本来就穷,他们拼死拼活、拼着官府日后可能的清算,能抢到手的也不过就是一些粮食罢了。

    梁山伯亲自上山招安,承诺他们前尘往事一笔勾销,他们还可以享有他属地百姓那样的待遇,傻子才会拒绝呢

    只是他们这样做,消耗的却是祝家庄的家底。

    任他祝家庄再是富可敌国,他们也经不起一个这样的无底洞啊

    祝夫人最先做出反应,不准祝英台这样挖娘家的东西补贴那个没用的男人

    是的,彼时祝英台已经出嫁,成了梁山伯的梁夫人。

    她的嫁妆虽多,但却全然不会打理,到了梁家以后,就全权交给了梁山伯的寡母处理。

    但要说梁家母子两个算计她吧,倒也并不完全。

    梁母只会织点布匹挣钱,全然不懂做生意这么一回事儿。

    祝英台的巨额嫁妆落在她的手里,她就跟握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似的,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祝英台受不了梁家的清贫,拿出大笔嫁妆来改善家境、重建旧宅、添置家具梁母看见银子流水一样从自己的手里花出去,只觉得自己的心肝都在震颤。

    要知道,昔年她可是为了儿子上学要用的九两金,纺布纺得眼睛都要瞎了。现在可好,无数个九两金从她手里花出去了。

    问题是这笔银钱还是儿媳妇的嫁妆,她根本就没有置喙的余地。

    偶尔忍不住了,想要给祝英台传授一些治家的经验吧,这闺女的态度倒是好,但是她盘算完了她教给她的“必备”的花销以后,银子还是流水一样地花了出去。

    梁母也不能谴责她,只能自己心梗了。

    可还有一点,祝家庄能供得起祝英台这般奢靡的花销,是因为它本身就是无数只能下金蛋的鸡。

    现在它把攒下的金蛋分了一大部分给祝英台,祝英台却孵不出新的金鸡来。

    那这些金蛋,又能供得起祝英台多久的花销呢

    祝英台不是算不清这笔账,只是她从小就被宠爱,就算嫁出去了,也不觉得那些金鸡就跟自己没关系了。

    就比如说这一次,梁山伯想要筹备粮食。

    他既没有门路,又不想利用妻子的嫁妆到市面上高价收购粮食,祝英台就拍着胸脯,将这事儿揽了下来。

    没有门路怎么办

    找她哥去啊

    不想利用妻子的嫁妆,但是又没有银子怎么办

    让她哥把粮食低价卖给她啊

    一次还好,祝夫人心疼女儿,只当做是没有察觉。

    第二次运粮,祝夫人是当场撞见。未免儿子们说她偏心,也担心天真单纯的小女儿拎不清,祝夫人当时就把女儿给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祝英台登时就面呈郁色,看得祝老爷和哥哥们心疼不已,倒是让祝夫人枉做小人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