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0章 满足

作品:《古代天灾逃生记

    木槿次日便告知爹娘有粮榔头过来送粮食之事。

    王宝山知道闺女是个主意多的, 他并没有太过奇怪。

    随后,他将木槿喊进房里。

    王李氏早就在里面等着了。

    昨日从二哥那里分来银子时,天色擦黑,他老两口便没有提银子的事。

    回来之后, 王宝山收拾箱笼里的金银, 才记起闺女还存放了两锭银子在自己手里。

    王宝山“把刚从二哥那里分来的银子也给她,木槿带着两个孩子没有进项, 终究不大好。”

    上回分的三锭金子由木槿自己保存, 在普通农家人看来, 无疑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

    然而木槿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将来还要给吉祥娶媳妇、替如意攒嫁妆, 手里的积蓄肯定不能动,趁他老两口还活着, 能多拉她一把是一把。

    木槿明白王宝山的担忧。

    力气有限的女性可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不过效率比男性低, 会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量, 而且木槿没有分到地, 这对于她糟糕的处境而言无疑在雪上加霜。

    他老两口活着还能多看顾木槿, 等他们入了土,家产迟早归两个儿子, 三个孩子会互相扶持,但肯定不如爹娘尽心,王宝山考虑到木槿的处境, 所以才会给她单独建房屋。

    木槿看见桌上的四十两银子, 眼睛泛起泪花。

    诚然,王宝山和王李氏骨子里和世人一样,都有重男轻女的想法, 他们打算依靠长子养老送终的意思从来没有变过,木槿一朝一夕之间无法改变对方根深蒂固的理念。

    可爹娘对她的好,她都看在眼里。

    按照周围人的想法,没分家的老人单独给出嫁的闺女塞银子建房屋,必然为人诟病。

    他们可以偷偷给闺女东西,然而建房屋以及在没有分家的情况下给闺女那么多银子,在周围人里算极其罕见的。

    比起大多数普通百姓,他们已经给了自己太多太多。

    见木槿迟迟不肯把银钱接过去,王李氏直接塞给她。

    “从王家村走的时候,咱家除了粮食锅碗什么都没带过来,往后要添置的东西有很多,你手里有银钱总比没有好。”

    以前过日子,都是用旧的大瓮、箱笼等等,从不会觉得置办家业太难,有些穷苦人家除却必要的盐之外,一年半载不会出去买点东西。

    如今却不同,他们初来乍到,连房屋都漏风,被褥衣物、锅碗瓢盆、箱笼衣柜零零总总许多东西需要重新添置,加起来耗费好多银钱。

    拗不过爹娘,木槿便把银钱收下了。

    她明白爹娘的意思,往后家产肯定没有她的份,所以才会趁没分家赶紧贴补她。

    若分家时分给闺女,且不说崇文崇武,连族里都会出来干涉。

    没别的话可以说,因为世道便是如此扭曲。

    木槿也趁这个机会与爹娘说起往后吃饭的事。

    她最怕麻烦,而且古代迁徙不易,这辈子就要和族里绑在一起,木槿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努力去规避风险和麻烦。

    吃饭属于再日常不过的事情,但架不住每日三餐太过琐碎,即使亲兄弟姐妹也会发生矛盾,现在初来乍到正是和大家庭切割的好时候,她便趁此机会提出自己单独做饭之事。

    “崇武年纪也大了,娶妻生子之后恐怕也要分出去,我总不能跟随兄嫂亦或弟妹过活。”

    建房屋时,王宝山想过先给崇武建座宅子的,奈何一气儿建造三座宅子委实太耗费精力,便被他搁置下来。

    搁置归搁置,将来却不可避免,崇武迟早被分出去。

    小儿子分出去之后,已经出嫁的闺女跟着兄嫂未免太奇怪,王李氏明白其中的关窍。

    她转头对王宝山说“他爹,就依了闺女吧,等下将老大老二叫过来,也与他们说好此事,再给闺女些粮食,遇见事情咱们再帮扶她。”

    次日,王宝山带着崇文和木槿前往明州城。

    与他们同去的另有三十余个族人。

    许多人家没有盛水的大瓮,家里的被褥衣裳也有限,连最最重要的窗户纸都没有,只能赶紧去明州城瞧瞧。

    穷惯了的人即使手头有钱,依旧舍不得花用。

    在普通百姓们看来,只有建房屋和买地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往外掏钱。

    木槿劝大家“如今的形势不安稳,上回听瓦匠说城里许多铺子已经关门大吉了,我们趁现在能在外头买东西,赶快把该置办的都给置办了要紧。”

    他们估计就豪奢那么一回而已,等将东西置办齐全,照旧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大家能够顺顺当当来明州城安家,少不了木槿的功劳,人们也愿意相信她。

    跟着她来肯定没有坏处。

    “那俺要多置办些盐巴,再买些葱姜,大冷的天可别得风寒。”

    “俺婆娘说买点棉花家去,家里连被褥都没有几床。”

    逃荒时携带的被褥天天在野外泥地里打滚,远比不上刚开始保暖,如今天气比刚来时热了不少,然而老天爷说变脸就变脸,谁晓得往后发生什么。

    没有人提买布料。

    织女镇专门从事纺织工作的织女绣娘不少,自然有纺织普通布料的,他们从织女镇买,既能照顾织女镇人的生意,价格还比明州城低,所以族人们早在前些日子就陆续从织女镇买了足够的布料。

    织女镇的乡民们同样很乐意,这两年收成不大好,明州城里大半百姓靠土地吃饭,他们的布料很难往外卖,车队里几乎每家都买了不少布料,乡民们怎会不高兴。

    乡民们高兴,车队里的人却因为多花费银钱而肉疼。

    出来逃荒时,除却像王宝兴王宝山两家粮食多的,大多数人家的粮食并不多,所以带出来零零碎碎的家当不少,不光衣裳,连家里的木箱、椅子等都带出来,结果后面遇见糯米砖,为了能装下更多糯米砖,不得已丢下好些东西。

    等进去土匪窝,自家车上的粮食即将装不下,人们只好狠心把衣裳给丢掉。

    离开时,他们仅剩身上穿的棉衣以及保证自己不会冻死在半路上的被褥而已。

    如果天热起来,连身衣裳都没有。

    于是,人们唯有在织女镇重新置办布料裁剪衣裳。

    南方产棉量远不如北方,至于明州城附近,不是种茶树、桑树便在种水稻,木槿压根没看到种棉花的田地。

    商铺里的棉花皆打外地运过来,价钱比以前在北方贵很多。

    当时掌柜见到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下意识让伙计关门。

    不怪他多想,虽然南方比饿殍遍野的北方更安稳,可因为这两年收成不好的缘故,南方发生的偷盗打劫等事只管比从前更多。

    隔壁粮铺在前几个月就曾被打劫过,直到今日都没有再来张,掌柜提心吊胆无数次想要关门。

    不过他的生意与别人家不同。

    往年南方暖和,人们买不了那么多棉花,奈何这大半年时间,天气始终很冷,越来越多人买棉花缝制厚实的棉衣被褥,他的生意十分好做,前两年没卖出去的存货也被卖了个七七八八,掌柜总想着趁好时候将手里的存货给卖完。

    看见掌柜受惊的模样,王宝兴拱手道“我们刚打北边过来,连身像样的衣裳都没有,来您这里买些棉花。”

    他手里拿出个银锭子,证明自己有钱。

    如此,掌柜才将人放进去。

    他做生意,天南地北的客人都接待过,打量过后觉得他们不像劫匪,加上手里有银子,便将人给放了进来。

    木槿跟着买了不少棉花。

    她倒有被褥,不过如意吉祥长的很快,以前的棉衣穿在身上紧巴巴,等再过段时日,说不准都没办法上身了,她打算给孩子做些衣裳备着。

    买完棉花,众人又去了杂货铺。

    城里半数铺子紧闭大门,有的落了锁,有的没有。

    没有落锁的,是因为掌柜和伙计住在里头,而杂货铺就是这种情形。

    他们在外头拍门好久才有人应答。

    两边口音差别不小,木槿很努力才辨别出对方说的话“不卖了,你往旁处去买吧。”

    城里有两家杂货铺,另外一家铺子小到转个身都成难题,将东西置齐恐怕不容易,木槿等人只能来他家。

    木槿道“我们买的东西很多,掌柜的您就开开门吧,放在往日能抵你个把月的进项呢。”

    乱世里,女人比男人更容易使人放松警惕。

    掌柜听见北方口音的女子,脑袋转个弯就明白他们刚打北边逃难而来,既然有银钱,那需要的东西定然少不了。

    他又透过门缝看外头那群人。

    看面相并非穷凶极恶之徒,而且手里没有带家伙,放心之后,他才缓缓打开门。

    他警惕地看向来人“你们买啥”

    此时可没有所谓的顾客至上理念,除却面对达官显贵,否则在应对普通客人时,脾气不好的还会摆出副冷脸。

    “我们买糊窗户的纸还有蜡烛。”

    此时,蜡烛的制造成本比前代更低,许多普通百姓也能用得起蜡烛。

    银钱来之不易,很多人连吃饱都成困难,所以经常天刚黑便睡觉,从而节省蜡烛。

    即使这样,仍需要买几根蜡烛备着,蜡烛能存放两三年,倒不怕坏掉。

    掌柜原本担心这群外乡人不给钱,等对方真的拿出银子来,他脸上才露出点笑模样。

    每个人都买了东西,尤其是窗纸,可叫他赚不少钱。

    他们又在盐商手里买来盐巴。

    逃荒之前,有些人家手里的盐巴就已经用完。

    长久不摄入盐分很容易导致四肢乏力、精神不济,为了让身体更强壮,盐用光的人家在宰杀牲畜或者碰见野物时,特地接血来喝,实在不行还会舔舐自己出的汗液。

    因为缺盐,他们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盐属于管制品,如果成群结队买的盐太多,有被当成私盐贩子抓起来的风险,他们拿出官府给的文书证明自己的灾民身份之后,人家才给了自己买盐的机会。

    此外,每人买盐有限额,盐要么被官府把控要么被有官场背景的大商人把控,木槿他们在证明好自己的灾民身份之后,按照户数来,每户买了三斤。

    若非官府知晓他们是灾民,长久缺盐,肯定没有办法一气儿买下那么多盐巴。

    听人家说,这是灾民来到明州城之后,知州特地针对他们下的命令。

    木槿将新买来的盐放在车上。

    每户人家皆拉来自家的木板车,所以东西倒方便携带。

    等将所有的事办完,已经过去大半天。

    王宝兴没有忘记迁居宴的事。

    按照习俗,每建好新房,不管家里多穷困,都要整治出几桌饭菜招待乡邻,从而取个吉祥的好兆头。

    既然大家一起建房安居,此时倒不用拘泥于办的方式,大伙干脆一块办。

    去屠户处买肉时,屠户不耐烦地说“到处闹灾荒,我手里的屠刀都生锈了,早就没有肉啦”

    他们又跟屠夫打听何处可以收到猪。

    大概被他们纠缠烦了,屠户道“你往明水村瞅瞅,我从前就从那里收猪。”

    屠户自己同样养猪,不过数量有限,没办法满足需求,他经常在明州城以及明州周边的百姓手里买猪屠宰,明水村好些人家就通过养猪换银钱。

    然而灾荒已经持续半年,连个买肉的人都没有,谁还会有闲工夫花粮食养猪呢。

    明水村和织女镇的方向相反,距离不算近,他们牛车上又携带那么多东西,实在不好折返。

    于是,在王宝兴的示意下,众人原路返回织女镇。

    看着车上被装的满满当当,若非顾忌有人在场,木槿就要高兴得喊出声来了。

    从物质匮乏到买来那么多东西,她心中生起奇异的满足感。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