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第 44 章

作品:《穿成年代文精明女配

    因着身体生物钟的原因, 沈夏来一大早就醒了。好不容易能休息,她才不要早起呢。

    翻个身,开始睡回笼觉。

    王翠翠临走的时候和沈夏来说“二妮, 碗里有馒头和煮鸡蛋, 你起床后记得吃。”

    沈夏来在半梦半醒中含含糊糊的应了两声。

    她这一觉睡了好久,直到睡到中午十二点,大队里下工的铃声响了, 沈夏来才慢吞吞的起床,洗漱, 梳头发。

    中午简单的吃了顿饭, 下午,家里人上工的上工, 上学的上学,又剩沈夏来一个人了。

    于是沈夏来又躺床上, 开始午睡。

    已经睡了一上午,午睡还依旧能睡着,可见沈夏来最近真的是累的够呛。

    下午五点, 王翠翠和沈夏来大姐回了家,把沈夏来喊了起来“二妮,快起吧,你这睡了一天,晚上还能不能睡着了。”

    沈夏来也睡醒了, 给自己倒了杯水喝。

    现在陆江南在盖房子, 娘和大姐是负责给帮工的人们做饭的。

    大姐大姐夫的房子已经盖好了, 准备找个好日子搬过去。大哥的房子也盖的差不多了。

    陆江南的房子也在大哥大姐新房附近, 沈长柱已经招呼着人开始忙着盖了。

    现在地里农活儿已经忙碌了起来, 不过能多挣一些也很好, 不少人都愿意来。

    主要陆江南大方,买的细面,拜托沈夏来她娘每天都蒸白面馒头和白面包子给帮工的人吃,一人两个馒头,一个素包子。

    有时候,他甚至还会去县里买了肉,让王翠翠包肉包子给帮忙的人吃。

    而且,每人每天都有一碗糖水,有的人舍不得自己一个人吃一个人喝,会把馒头包子拿回去,全家分着吃。

    见娘和大姐在忙,沈夏来也过去帮忙。

    沈夏来大姐沈春来并不知道沈夏来和陆江南其实根本没在处对象,还和沈夏来说“二妮,陆知青这个人还真挺好的,手里有钱,对着爹娘,对着大哥都没什么架子,你这个对象可是找对了。”

    沈夏来洗洗手,开始包包子,边包边说“大姐,爹娘大哥都在帮忙给他盖房子,他还对爹娘摆架子的话,那成什么了”

    王翠翠说“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再说陆知青出手这么大方,一天一碗糖水一个包子两个馒头,愿意来帮忙的人多的是。有的人还找着你爹,想让他给走走后门,也来呢。”

    沈夏来惊讶了“这事儿还有走后门的啊”

    “可不是,你爹拒绝了不少人,连你三叔和你三叔家的喜旺都想来,但你爹知道他们父子都懒的很,平时在地里上工就爱浑水摸鱼。让他们来帮陆知青盖房子,半天都垒不好几块土砖,哪靠得住呢。”

    “我爹不同意让我三叔和喜旺来,我奶奶没逼着我爹同意啊我三叔和三叔家的喜旺,那可都是我奶的心头宝,心肝肉啊。”

    “你奶奶是找你爹说了,她也知道这房子名字上是你的,说自家人盖房子,你三叔和喜旺去帮忙,你爹怎么不领情。你爹直接说,你三叔和喜旺这父子俩太懒了,干不了活儿就算了,万一其他人看见了,也有样学样,跟着偷懒,该怎么办。”

    “我奶奶是这么容易就能说动的人”

    “你爹不同意他们去,你大伯也不同意他们去,你奶奶就没再说。”

    “大伯不同意”

    沈春来给沈夏来解释“大伯和大堂哥也都来帮忙了。大伯还说了,你能找到陆知青这样的好对象可不容易,现在哪家人盖房,愿意把名字写成女方的。可别因着三叔去了又偷懒,让陆知青看见了,对你有了什么意见。”

    这房子的内情王翠翠也不好告诉沈春来,这毕竟是陆知青和二妮的事儿,再说,如果她告诉了大妮,大妮指不定就告诉了姚青山,姚青山会不会告诉他兄弟,话一旦传开,知道的人就多了。

    到时候,人们都知道二妮对着公安都敢胡说,万一有人举报了可就完蛋了。

    但她又怕对比之下,大妮心里难受委屈。

    二妮什么都没做,陆知青就盖了房,还是大院子,两间正房。家具也都让木匠做着了,房子一盖好,新的家具一摆设,多体面。

    大妮和姚青山呢,省吃俭用,也只盖了一间房。桌子柜子锅碗瓢盆也都是旧的。

    而且从盖房这事儿上,谁都能看出来,陆知青并不是什么穷知青,还挺富裕的。

    大队里不少人都说二妮鬼精鬼精的,就这么不声不响把陆知青搞到手了。居然还让陆知青给她盖房子。

    不管这房子是谁住,这还没结婚二妮就能让陆知青写了她的名字,可不是有本事么。

    不少人打趣沈长柱和王翠翠,说他们有这么个有钱的女婿,可真是享福了。

    沈长柱王翠翠不能应也不能不应,愁的很。

    甚至有人议论说,大妮二妮这两姐妹,日子过得也差太多了。

    还有人打趣姚青山,说他被连襟给比下去了。

    王翠翠只能说“大妮,你也别眼红二妮,你和青山盖的房子,不是也只写了你们两个人的名字。”

    沈春来嘟囔“二妮能遇到陆知青这么大方的对象,我替她高兴都来不及呢。至于我和姚青山,我们两个人的房子写我们两个名字,那也是因为我把收到的彩礼钱,爹娘给我陪嫁的钱都拿出来了。再说本来就是姚青山爹娘当时做的不地道,现在我们还得打着饥荒盖房子。”

    王翠翠说她“姚青山家里是什么条件你也都清楚,当初你决心要嫁给姚青山,现在就不要说这些伤感情的话。”

    “我知道,我就是在你和二妮跟前抱怨抱怨。唉,我真是发愁,我们这日子现在过的紧巴巴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家里什么都置办不起。前两天我想给自己剪个头发,都得来娘家借剪子。家里只有两个碗,之前我不小心打碎一个,都得来娘家借只碗,打碎了碗的等补碗匠来修。”

    王翠翠宽慰她“日子嘛,肯定是越过越好的。我和你爹刚结婚的时候,不也什么都没有。你和青山已经把房子都盖起来了,剩下的,慢慢置办就好了。你们两个人都能吃苦,姚青山爹娘那样,也不用你们孝敬。钱攒着攒着就宽裕了。”

    沈春来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蒸好馒头蒸好包子,沈夏来和娘还有大姐端着到陆江南的房子。

    沈夏来娘和大姐每天下午五点钟从地里回来,开始包包子,蒸馒头,这样六点多人们一下工,正好能吃到热腾腾的包子馒头。

    据寿来说,最近家里吃的特别好。

    爹娘大哥三个人,每天能领到六个馒头三个包子,秋来冬来寿来每人都能分到一个包子。

    禄来也去帮忙,想领馒头包子和糖水,但他才十四,干不了多少活儿,沈长柱是不同意他去的。

    但沈禄来机灵的找了陆江南,陆江南答应了,沈长柱王翠翠才同意他去帮点儿忙,不过只给他一个包子一个馒头,这也足够他吃了。

    下午六点多在大队里下了工,人们在陆江南这里吃顿饱的,休息半个小时,七点钟正式开始忙活。

    陆江南还和大队长商量着从大队里拉了根电线过来,点着电灯,天黑后,干活儿的时候也不怕看不见。

    当然,这个电费是陆江南自己出的。他还和沈夏来说,等房子盖好了,他想给这屋里也接根电线。

    陆江南这里给的多,愿意来帮忙的人也多,这么一来,房子倒是盖的挺快的。

    沈夏来爹沈长柱说,按现在这速度,六月份以前,房子就能盖好了。

    陆江南的家具也让木匠帮忙做了,想来他很快就能住进新房了。

    见沈夏来居然也在,陆江南走到她身边。

    他们两人一边拿着一个包子吃着,一边聊着天。

    陆江南说“听说大队里有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

    沈夏来昨晚也听她爹娘说了,一般每年县里都有推荐上大学的名额,然后分到各个单位,分到各个公社。

    公社再分到大队,不过因为公社下面大队不少,所以这个推荐的名额都是轮流着来。四年前沈夏来他们大队有过一个名额,当时是一个很能干的女知青得到了这个名额。

    不过被推荐着上完大学,也还是得回户籍地。现在的大学只有三年,听说那个女知青读完大学后,已经回县政府工作了。

    沈夏来问陆江南“你想得到这个上大学的名额吗”

    “当然想啊,不过我下乡还没有一年呢。而且知青里有不少前辈都下乡三四年甚至四五年了,又很勤劳能干,这一个名额肯定是轮不到我的。倒是你,你想争取吗”

    沈夏来也是大队里的人,自然也有争取这个名额的机会。

    而且她是本地人,读书成绩更是一等一的好。如果让大队里的人来投票,不说别的,光是姓沈的人家大部分都会投给沈夏来。

    若说唯一有些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她只是初中毕业。

    但是别的大队,有的连小学毕业的都能被推荐着去上了大学。

    而且知青们虽然有的是高中毕业,但是读了高中并不代表读书成绩就很好。

    有的知青还是老三届,高一的时候停课闹革,命。等复课后,心思也不在学习上。如果真的和沈夏来比学习成绩,还真不一定能比得过沈夏来。

    陆江南可知道,沈夏来虽然没有去念高中,但她并没有放下读书这件事,她已经开始自学高中课本了。

    这事儿沈夏来还真没怎么想过“我推荐上大学”

    “是啊,知青们得知这事儿后,一直在讨论,这次这个名额可能会给谁。咱们大队一直还是比较公正的,是社员们投票。但是,社员们投票,肯定也还是多投给大队的本地人,或者和本地人结婚的知青。”

    “所以,知青们觉得我得到这个名额的机会比较大”

    “对,你读书成绩一直很好,这是全大队都知道的事情。”

    “而且我还姓沈,大队里姓沈的多,和我沾亲带故的多。可我记得,大队里之前这个上大学的名额,是给了知青啊。”

    “是,四年前得到这个上大学名额的人是韩青青。听说她是老红军的女儿,下乡之后又特别能干,现在大队里的乡亲们说起来,也还是说我们这些知青里,只有韩青青干活的时候像回事。大队的社员们都非常认可她,都投票给她。但是,现在的知青们,并没有像韩青青那样,让社员们都认可的能力。”

    沈夏来没想这事儿会和她有关,昨天晚上她爹娘倒是有和她说,但沈夏来压根儿没想过她能得到这名额,直接把这个消息置之脑后了。

    再说,推荐上大学的话,被推荐上哪一所学校,哪一个专业都是无法选择的。

    沈夏来是有把握在恢复高考之后考上大学的,所以她并没有争取这个名额的打算。

    不过这话说出来可能有些奇怪,毕竟她是一心想上高中,现在可以不用上高中,直接上大学了,她又不愿意,太矛盾了。

    而且现在读了大学,就是回户籍地,分配的工作也差不到哪里去。

    沈夏来问陆江南“那除了我,知青们还觉得谁的票数会比较多啊”

    “裴元明,崔婷,赵静,闫立军,林州。”

    裴元明,男知青,娶了沈夏来一个本家的堂姑姑,是老沈家的女婿。按着辈分,虽然裴元明应该只比沈夏来大个三四岁,但沈夏来得喊他一声堂姑父。

    不过沈夏来和他并不熟,点头之交。沈夏来从没喊过他姑父,他也未必愿意被沈夏来这么喊。

    崔婷,女知青,嫁给了大队一户姓姚的人家,她丈夫是大队里三个小队长之一。她本人还是公社小学的代课老师,沈夏来的弟弟妹妹秋来禄来他们都是崔老师的学生。

    赵静,女知青,嫁给了大队刘大夫的儿子,刘大夫是整个大队甚至公社都有名的赤脚医生,他儿子也跟着刘大夫学习医术,据说赵静在结婚后,也开始学针灸了。

    闫立军,男知青里的老大哥,下乡已经五年了。是个很和气的人,人缘很好,也是公社小学的代课老师。

    寿来就很喜欢这个闫老师。

    林州,女知青,沈夏来在知青里最好的朋友。她下乡的时间比前边几个人短,但也有两年半了。

    她是个很热心的人,经常帮老乡们写信,读信。平时说话做事也落落大方的,人缘也很好。

    沈夏来想了想,如果让大队里的人投票,这几个人的确可能是票数比较高的。

    崔婷,闫立军在当代课老师,教学生们知识,赵静帮人看病,林州也很乐于助人。

    只有那个裴元明,沈夏来听她爹娘说,这人别看是城里来的,但比村里的懒汉都懒。

    家里家外所有的活儿都是沈夏来那个堂姑姑做,裴元明就在家里偷懒。

    不做家务就算了,连去地里上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挣的工分还没有沈夏来堂姑姑多。

    大队里的人都嘀咕,裴元明愿意娶沈夏来这个堂姑姑,打的就是给自己找个佣人的打算,根本不是正经过日子。

    但沈夏来堂姑姑就是相中了他,觉得裴元明和乡下的泥腿子不一样,坚持要嫁。

    裴元明可不是和乡下的泥腿子不一样么,干活儿偷懒,自然不会晒黑。就连陆江南这去年才来的知青,皮肤都已经是古铜色了。

    裴元明下乡四年,还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呢。

    陆江南又说“夏来,我知道你很爱学习,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你一定要把握住。”

    沈夏来有些犹豫,小声说“我,我可能会选择弃权。”

    陆江南不明白了“为什么你不想去读大学么”

    “想,当然想,但是”

    沈夏来放低声音“将来说不定会恢复高考呢,你说是不是”

    陆江南有些惊讶“你是想等恢复高考后再考大学这几年一直有这样的消息流传出来,但最后都证明这是谣传。夏来,你不应该为了这种谣传,就放弃了眼前的机会。”

    “可是,我连高中都没有读完。”

    “你如果愿意的话,我可以给你补课。我知道你初中成绩一直是全县第一。虽然我不一定能让你把所有的高中知识都掌握了。但在你上大学前,我会尽力教你的。”

    他非常严肃认真的看着沈夏来“夏来,这个机会真的难能可贵,你要珍惜啊。”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