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072

作品:《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周嘉荣的目光落在“亩产四千斤”这五个大字, 双目灼灼生光,江南水稻最高也不过亩产四五百斤,还得农民精耕细作, 这一亩土豆的产量都快能顶十亩水稻的产量了。

    况且土豆长在旱地中, 种植收割应是比水稻要轻便许多, 要知道种植水稻,需得育苗, 栽种, 引水灌溉,除草等。

    刘老爷见周嘉荣说了一个“不”字就不吭声了, 只是神情怪异地盯着半空中, 还以为是自己唐突了,想到对方身份尊贵, 什么东西没见过, 自己送这区区一株植物,未免太寒碜了。

    刘老爷当即讪讪地一笑道“殿下, 咱们去下一处看看吧。”

    周嘉荣没接话, 蹲下身,轻轻抚摸着这种叫土豆的神奇作物,它的花朵小小的, 漂亮是漂亮, 不过在国色天香的牡丹、芬芳的玫瑰、艳丽的桃花面前,不值一提

    但周嘉荣此刻却觉得, 这是最美丽, 最漂亮,最好看的花朵,没有之一

    土豆的根茎和叶子都呈绿色, 根茎并不粗,看起来非常普通,完全无法想象,这样一株植物竟能亩产四千斤。

    周嘉荣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土豆的果实,只是土豆现在才开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果。

    他问刘老爷“它开花后多久方能结果”

    刘老爷愣了一下,摇头道“这花谢之后不结果的,马铃薯的种子在地下,就跟花生一样。”

    周嘉荣点头,朝刘青伸出手“剑借我用一用。”

    刘青将佩剑递给了周嘉荣。

    周嘉荣抽出剑,对着土豆根茎下面的土壤挖了起来。

    刘老爷和随行人员都惊呆了。荣亲王怎么回事拿那么一把名贵,剑鞘镶嵌着一颗绿宝石的剑去挖土,这也太浪费了吧。

    “殿下是要将马铃薯挖起来吗草民让奴仆来挖,殿下歇歇吧”刘老爷赶紧说道,又让管家去拿锄头过来,这样的粗活怎么能让荣亲王做呢。

    可周嘉荣却埋头苦干,坚定拒绝“不用”

    很快,他挖出了一个拇指大,棕黄色的东西。

    刘老爷立即道“对,这个,这个就是马铃薯的果实。”

    “原来它叫马铃薯啊。”周嘉荣拿起来仔细端详,很小的个头,这样也能亩产四千斤

    周嘉荣有些怀疑,可弹幕不会说谎,那么多人说这是好东西,定然不假。

    他继续拿起剑挖,不多时又挖到了一个,这个个头不小,有鸡蛋那么大,省着点,够一个灾民勉强吃一顿。

    周嘉荣撩起袍子的一角,仔细地将土豆擦得干干净净的,眼神激动,仿佛在看什么了不得的宝贝。

    这一幕让刘老爷等人都傻眼了。

    马铃薯在刘老爷这座花了十几年修建,精心布置的园子中,除了稀奇少见外,没有什么优点,别说他了,就是伺候园子的下人也不会多放一个眼神在马铃薯身上。因为这植物好养,又不用精心伺候,也不是什么名贵之物,除了刚开始有点新鲜,后来主人家都快忘记这丛植物了,也就园子大,不然早铲了。

    但周嘉荣的态度让他们意识到,马铃薯恐怕不简单。

    刘老爷琢磨片刻,问道“殿下,可是这马铃薯有什么特别的”

    周嘉荣将擦干净的马铃薯小心地放在一边,继续挖“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不多时他便将这一株土豆给挖完了,总共挖出了五个小土豆,一个鸡蛋那么大的,还有一个鹅蛋大的。

    一株结好几个,产量确实不错,就是有的个头太小了,最小的比小指头还小。

    周嘉荣蹙眉,拿着土豆仔细端详时,弹幕又蹦了出来,

    第一次看到这么袖珍的土豆,江南的土质还是不大合适,若是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种植,大的能有一两斤一个

    土豆不挑地,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收成更好,江南也能种,只是产量不如西北、东北等地罢了。不然几十年前,物流还很不发达的时候,江南人民吃的土豆从哪儿来还不是自家种的。

    是的,小时候我家就种过土豆,后来外地运来的土豆又大又便宜,就不种了。

    我妈妈也种过,每年收土豆后就将小的留下来做种。后来也用买的大土豆,将能发芽的地方都削下来做种,一颗大土豆能削十几片下来,剩下的土豆还能炒一顿。种土豆的时候混一些草木灰,既施了肥,还能起到杀虫防止老鼠偷吃的作用。

    个头小的烤来吃啊,红烧也特别好吃,这种自家种的小土豆烤熟了,撒点辣椒粉、孜然粉,太香了。

    信息量太大,周嘉荣捏着土豆死死盯着刷过的弹幕。

    他还在想这点种子怎么够分呢,弹幕帮他解决了大难题。

    原来可以削皮种植,每一处能发芽的地方削下来就能种出一株土豆,那一个大土豆岂不是可以种出十几株土豆一变十几,十几变几百,这样种两回,就不愁没种子了。

    周嘉荣在这里挖土豆用了不少时间,这会儿其他宾客都来了,在宴席上等着贵宾和主人家。

    管家过来,悄声向刘老爷汇报这事。

    刘老爷有些愁,荣亲王不知怎么的,忽然对马铃薯特别感兴趣,不但亲自挖,还用衣服擦土豆,这会儿衣服都脏了,也不知对方的随从带了换的衣服过来没有。

    刘老爷正准备将刘青叫到一边,提醒一下他,却见周嘉荣忽然拿着土豆站了起来,道“刘掌柜,安排几个会做农活的仆人过来,将这些马铃薯都给挖出来,小心点,别挖坏了。”

    “啊”刘老爷诧异,不是,荣亲王殿下,您还记得今日做客的目的吗怎么就被这些马铃薯给绊住了脚呢

    纪天明从周嘉荣一系列古怪的反应中察觉到马铃薯应该有大用,站出来笑道“殿下,草民这就安排。”

    说完给刘老爷使了一记眼色。

    刘老爷反应过来,是了,他不是想跟荣亲王交好吗对方别说只是喜欢他园子里这些不起眼马铃薯,就是要他书房里的真迹古本他都愿意送啊。

    他连忙让管家去找几个会干农活又利索的奴仆过来帮忙挖土豆,又安排他的长子去招待其他宾客。

    做惯了农活的人挖土豆的速度自然比周嘉荣快,不一会儿,就挖了半竹筐,有大有小,不过可能是没怎么精心照料的缘故,总体来说,大小各占了一半。

    天气炎热,这片地方又没树木遮荫,站着就出汗。

    刘老爷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热情地说“殿下,不如咱们去旁边的树荫下坐一会儿。他们这应该还要挖一阵子。”

    周嘉荣摆手“刘老爷你去坐会儿吧,我不热,我在这里看着。”

    他不去,刘老爷哪好意思自己独自跑去休息,只得在一旁陪着。

    别看这块地不是很大,地下的土豆却不少,七个下人挖了半个多时辰才挖完,挖出了五框半的土豆。

    周嘉荣又让人拿称来称一下重量。

    “总共有三百六十斤马铃薯,扣掉六个竹筐的重量,差不多总共有三百斤马铃薯。”纪天明的算术很好,飞快地报出了数字。

    周嘉荣又问刘老爷“这块地有多大”

    刘老爷看向管家。

    管家也没仔细丈量过,他估摸了个大概“一分地多一点点吧。”

    也就是说亩产应该两千多斤,虽然距弹幕所说的四千斤还差不少,可相较于水稻、小麦等作物的产量,已经非常高了,不愧是高产作物。

    周嘉荣非常满意,笑着说“刘老爷,我有个不情之请”

    刘老爷连忙道“殿下但讲无妨。”

    “将这些土豆,也就是马铃薯送给我,我会替你向朝廷请功。”周嘉荣道。

    刘老爷大吃一惊,连忙摆手道“这殿下言重了,不过是一些马土豆罢了,殿下喜欢,拿去便是。不过,草民能问问这些土豆有什么用吗”

    周嘉荣笑着说“这些土豆可以食用,刘老爷刚才也听见了,一分多地就能收获这么多,若是多种一些,便能解决灾民们的口粮问题。”

    西北东北都能种,说明土豆对气温的要求不是那么高,那江南秋天应该也能种。现在还是七月,若是抓紧时间种下去,能够在冬天来临之前收一季呢

    “这玩意儿能吃”刘老爷很是惊愕,挑起一块青皮的土豆,完全没法想象这灰不拉几的东西怎么吃。

    他拿帕子擦了擦,放到嘴边张了张嘴,下不去口。

    周嘉荣从弹幕中得知,土豆需要煮熟方能食用,见状笑了,正欲阻止刘老爷,又见弹幕飘过一行字。

    笑麻了,刘老爷这是什么运气,一筐中那个发青的就被他挑中了,发青发芽的土豆吃了会中毒的啊

    想生吃土豆,是个猛人啊。你们说刘老爷会不会被毒死

    周嘉荣眉心一跳,赶紧拿过刘老爷手里的土豆丢进了竹筐里“这要煮熟了方能吃。”

    至于青色的吃了会不会中毒,他一会儿会试验。

    “这样啊”刘老爷讪讪地笑了笑,接着先前的话题说,“一分多地就能种出这么多土豆,那亩产得有两千斤,这这也太高了吧,要是家家户户都种一两亩,也就不怕挨饿了”

    纪天明这会儿也明白了周嘉荣为何会如此重视土豆了,跟着道“可不是,这样的高产作物,应当大力推广种植,尤其是在灾民中。”

    其他几人也被这个惊人的产量给震麻了。原先还不起眼,甚至有些让人嫌弃的土豆,这会儿都成了宝贝。大家都忍不住拿了一颗土豆观察。

    “土豆做的东西好吃吗”刘家二公子小声问道。

    周嘉荣看弹幕觉得应该是好吃的,但到底没吃过,他便没开口。

    哪晓得这话却刺激了弹幕。

    这不废话吗烧烤、火锅、串串哪一样能少了土豆土豆丝土豆片红烧土豆土豆泥土豆条我能换着花样天天吃都不腻尤其是吃学校食堂的时候,只有土豆能拯救我,土豆怎么做都不会太难吃,其他的菜就不敢保证了。

    我就不一样了,我最喜欢吃烤土豆,每次烧烤必点

    我喜欢吃烤玉米,又香又甜。话说,土豆都出来了,玉米跟红薯也不远了吧,这两样也是高产作物,而且红薯叶子也挺好吃的,我好喜欢

    这些都是原产自美洲的作物,应该是同一时期引进的,会不会也被当成了观赏性植物我记得辣椒最初也是当观赏植物养的。

    今天的弹幕特别活跃,可能是土豆真是特别受欢迎的一种食物,男女老少皆宜。

    周嘉荣的目光一一落到“玉米”、“红薯”、“辣椒”上,这些光看弹幕提起的语气,就应该是好东西。

    可他完全没见过,怎么才能认出来呢

    接下来,周嘉荣不顾三伏天的大太阳,仔仔细细地将刘老爷的园子逛完,任何一处角落都没放过,可惜弹幕再也没出现,也就是说,这里并没有红薯、玉米、辣椒。

    周嘉荣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今日赴约能够无意中发现土豆已经非常走运了,做人得知足。当然,红薯、玉米、辣椒还是要找的,兴许他们就窝在大齐的某个角落里蒙尘呢。

    因为逛园子太久,而且惦记着这些土豆,周嘉荣草草在刘府吃了一顿饭,说了几句场面话就回去了。

    回到府邸,周嘉荣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让刘青找了一个公鸡过来,将那只发青的土豆煮熟了,混少量的面粉,揉成团,丢给公鸡吃。

    公鸡吃完后等了一会儿,便浑身抽搐,歪歪扭扭的,还在地上打起了滚。

    弹幕所言非虚,发青发芽的土豆有毒,不能食用。

    让人将公鸡带下去后,周嘉荣叫来荀同山,将土豆交给了他拿去种植,如果数量比较多,可以分一部分给已经归家的灾民种植。

    荀同山应下,决定将这批土豆一分为二,其中二分之一由官府种植,主要是为了育种,观察摸索其生长规律,研究怎样才能种得更好。剩下的,分发给就近的灾民,让他们跟着种,如果收成真如荣亲王所言,那这些灾民今年的日子至少不会太难过。

    可惜就是种子少了点,如果更多便能大规模种植了。

    周嘉荣让府衙贴出了告示,寻找从海外传来的新鲜作物,鼓励百姓将新的物种交到官府,若是发现新的能够大规模推广种植的作物,官府将奖赏一千两银子。

    除了重金悬赏外,周嘉荣又找到刘老爷,询问他能否联络上以前送他土豆的那位商人。刘老爷答应送信去问问,对方是否从南洋回来了。

    粮食的问题暂时解决了,苏州城内外也安稳了下来,还有这些富商豪绅站出来赈灾救灾,周嘉荣留了徐达和孔京驻守苏州府,带着四十名亲卫,亲自赴受灾最严重的吴县、江都等地救灾。

    不亲临灾区,一直呆在安全无虞的城内,完全无法想象灾情有多严重。

    周嘉荣站在山坡上,放目望去,山下一片汪洋,滚滚江水汹涌而去,数百里无复烟火。

    山上到处都是面黄肌瘦的百姓和一个个矮小的窝棚。

    吴县知县指着远处水面上的一点突起道“那里便是县城,已经被洪水淹没,幸存的百姓前阵子连夜转移到了山上,缺衣少食,也没饮水,臣只能让大家用水桶、水盆接天水饮用。”

    河面上浮尸、各种腐烂的庄稼、花草树木都有,水源受到了污染,不能饮用。

    周嘉荣背着手道“你做得很好,让大家再坚持坚持,过几日朝廷会送一批赈济粮过来。”

    周嘉荣过来都是乘船,也就是现在暴雨已经停了,洪水渐渐退去,不然他都不敢坐船过来。

    当天周嘉荣歇在了这个山坡上,晚饭是用他们今日带来的粮食混着灾民们在山上采摘的野菜煮的粥。灾情这么严重,大家已经在山上呆了十来天,一直得不到救济,山上能吃的都吃了,所谓的野菜也就是无毒的树叶杂草罢了,这味道可想而知,但灾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跟过年一样喜庆。

    周嘉荣端着碗食不知味,他一个人能做的太有限了,这次来也只能用同吃同住这种方式,向灾民传达一个信息,朝廷没有放弃大家,请大家再坚持坚持。

    说白了,他就是给大家打气的。

    第二日,周嘉荣下了山坡,去了河边,脱下了外袍,拿着锄头与灾民们一起挖开堵塞的渠道放水。

    常林得到消息匆匆赶来,惊恐万分“殿下,使不得,殿下千金之躯,怎可做这种粗活”

    说完,他看向旁边的刘青“刘侍卫,你快劝劝殿下啊,河边不安全,让殿下快回去吧。”

    回答他的是刘青等人也撸起了袖子,拿起锄头、竹筐干活,挖泥的挖泥,抬框的抬框。

    常林劝不住只能让人保护好周嘉荣的安全,又去忙了。

    但不得不说,周嘉荣亲自下场的效果极好,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灾民都拿出浑身的力气抓紧时间干活,原计划需要一整天才能挖开的渠道,只花了大半天时间就挖开了。

    周嘉荣第二日跟着常林巡视湖岸,然后又下场搬了一天石头沙袋筑堤。

    接下来,他一直在救灾第一线巡视,监督官员,鼓舞灾民,调配物资等等。

    周嘉荣离京之前,毛青云便派了人先一步去江南打探消息。

    听说周嘉荣一到苏州府后便将中山王抓了起来,还绑在城门口三天,让中山王受尽了苏州府百姓的羞辱,毛青云气得将信重重砸在了桌子上“好个周嘉荣,欺人太甚”

    虽然他是哥哥,是亲王,中山王是弟弟,是郡王,要矮他一头,但也没有这么欺负人的。

    心腹道“荣亲王太过分了,这么对中山王。大人,咱们快禀告陛下吧。”

    毛青云睨了他一眼,抿着唇问道“你跟我说实话,中山王到底有没有对赈灾银子动手”

    心腹垂下了头。

    毛青云什么都明白了,气得猛拍了一下桌子“糊涂”

    贪财就算了,也不做得干净点,还让荣亲王抓住了把柄。

    毛青云心里很是焦急,可在这事上中山王理亏,赈灾不力,被人告到了陛下面前,陛下颜面无光,正在气头上,他这时候若是站出来为中山王抱不平,显然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所以即便一打照面,中山王就在周嘉荣手里吃了大亏,他也没有任何动作,甚至都没将这事告诉宫里的淑妃,免得她跑到兴德帝面前哭诉。

    毛青云只是让人继续盯着苏州府,盯着周嘉荣的动静。

    到了七月下旬,总算有好消息送来了。

    毛青云打开信,看到探子送回来的消息说周嘉荣先斩后奏,杀了苏州知府柯自清、同知白实等人,大喜。

    柯自清可是四品大员,便是犯了事要问斩,也应该审判之后,报到巡抚,然后再上报刑部,刑部复审后再交由大理寺终审,最终确定死刑,哪有周嘉荣擅自杀了的道理。

    他可不记得陛下有赐周嘉荣尚方宝剑,许他先斩后奏的权力。

    心腹也知道了此事,笑着说“大人,陛下本就防着穆家,荣亲王此举僭越了,陛下定然不喜。咱们何不用这个机会,早早救回中山王,也趁机给荣亲王一点颜色瞧瞧。”

    毛青云勾唇一笑,问道“听说荣亲王在江南颇得民心,百官拥护,百姓赞赏,你说最着急的是谁”

    心腹会意,指了指武亲王府的方向,摇头道“真没想到,荣亲王还有这等魄力,杀伐果断,不输武亲王,身上不愧留着穆家的血。若是武亲王知道这情况,心里定然着急。”

    可不是,武亲王自从归京之后,颇得陛下宠爱,都被陛下过继到了皇后娘娘名下,其心意可见一斑。

    大家都清楚,储君之位对武亲王而言,几乎是唾手可得了。

    但周嘉荣此次赈灾若是得了江南民心,获得了文官们的认同,定然会成为武亲王再进一步的拦路石。

    不过武亲王这人不会相信他的,他得另想他法,激起武亲王的危机感,这事,不用他出头,武亲王便会冒出来了。

    毛青云老谋深算地对心腹道“最近京城是不是来了一些南边的商人和流民,你安排几个信得过的,用他们的口吻,大肆在京城传唱荣亲王的功绩。”

    心腹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赞道“大人英明,咱们这下可坐山观虎斗了。”

    过了两日,京城的大街小巷忽然冒出了一股风声,都说荣亲王周嘉荣在江南赈灾有功,万民传颂。甚至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说什么荣亲王堂堂一介亲王,何等尊贵的身份,天天跟灾民们同吃同住啃树皮,又或是荣亲王斩了贪官污吏和惹事生非的流氓地痞,护一方平安云云。

    总之,流言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几乎要将荣亲王夸成一个圣人了。

    武亲王下朝回府,管家立即迎上前,告诉了他这个消息“殿下,如今街上都是传荣亲王在江南赈灾颇得民心,万民敬仰。”

    武亲王脚步一滞,眯起了眼“知道源头吗”

    前阵子,周嘉荣先回送回来过两封奏折,第一封是刚去江南时,他上奏江南灾情,诉苦,说江南灾情多么严重,百年一遇,恳请朝廷给与更多的支持。

    可朝廷哪还有银子。江南受灾,今年明年按照惯例都要减税,收入少了,支出多了,毛青云一直在诉苦,陛下怎么可能再拨银子,只写了几句勉励的话就罢了。

    第二封说暴雨已停,在着手救灾筑坝抗洪。

    兴德帝看完后,又夸了几句,便没有下文了。不曾想,他这个好三弟,竟在江南干了这么多大事。

    管家做事很老练,道“小人派人打听过了,是江南来的商人和流民口中传出来的,最早是从谁口中传出,已经不可考。小人听说了此事后,让人带了几个不同地方的流民回来,就在偏厅,殿下可要见见他们”

    武亲王犹豫片刻道“见见吧。”

    他去了偏厅,先是打量了一番这四个男人。

    四人都面黄肌瘦,手上茧子非常厚,畏畏缩缩的,个子比较小,眼神中带着不安,确实像流民。

    “这四人的身份小人都查证过了,有两人是苏州府的,还有两人是扬州府人氏,因为家里被冲毁,带着幸存的家人一路乞讨来京投靠远房亲戚。”管家在一旁补充道。

    武亲王点头,面无表情地问道“街上所传的流言可是真的”

    几个流民怯怯地点头“对,荣亲王来了之后,苏州府外每日都施一勺粥,比先前好多了。听昨天来的流民说,后来还征召灾民们去挖渠排水筑坝,有些受灾较轻的已经开始平整土地,准备再种一季庄稼。”

    “听说小的们走了没多久,苏州府拉去了几百车的粮食,早知道小人就不走了。”

    拖家带口,到了京城也是寄人篱下,亲戚还很不待见。当初是看留在苏州府没有了活路,不得已北上,知道他们走了没多久,家乡的情况就开始改善了呢。

    武亲王点头,又问还有其他的吗

    可惜这些流民走得早,而且是最底层的普通百姓,消息并不灵通,知道的消息很少。

    让人将其送出去后,武亲王又托人四处打听。

    江南多士子,官场有小半官员出自江南。这些人跟家里多有书信来往,因为家族就是本地人,他们知道不少。

    武亲王通过这些人,还有流民、坊间的流传的消息,大致拼凑出了周嘉荣在江南做了些什么。

    原来他们这群兄弟中,藏得最深的竟是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老三听说当初老二绿了他,他闹过一场就算了,老四骗了他,他依旧待老四如初。是众兄弟中的傻大个,冤大头。

    如今看来,传言果然不可信。

    真傻,真没什么决断,又怎么敢先斩后奏,杀了苏州府半数官员,将老四囚了起来呢还巧妙破解了苏州府的粮荒问题,稳定了苏州府的局势。

    哪怕背后有穆家的高人指点,老三也是他的劲敌。

    他绝不能容许老三坐大。

    隔日上朝,议完了几件要事后,武亲王站了出来道“父皇,儿臣昨日听说了一个好消息,三弟已经解决了苏州府粮荒问题,斩了贪污赈灾款的苏州知府、同知等人,颇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

    他表面上是在夸周嘉荣,实则是在给周嘉荣抹眼药。

    果然,兴德帝听说周嘉荣私自斩了苏州知府等官员,心情当即就不好了,这不是挑战他的权威吗若是老大几个有样学样,岂不得乱套

    “你听谁说的”

    武亲王正想回答,忽地听到孙承罡递上来一封奏折道“陛下,江南送来的急报。”

    兴德帝当即拆开,信上周嘉荣先是说了一下江南灾情的好转,紧接着便提起了刚才武亲王所说的事父皇,苏州府知府柯自清、同知白实等人,联合中山王,侵吞赈灾银子,倒卖赈灾粮,儿臣已查实,证据确凿,为平民愤,儿臣先斩后奏,对柯自清、白实斩立决,其余涉案人员,按律处置。

    至于四弟,他为了一己之私,罔顾灾民死活,罔顾国法家规,儿臣委实心痛但念其乃是儿臣的手足,实不忍对其施以极刑,便将其暂时关押,等回京之后,交由父皇处罚。若父皇怪罪,儿臣认罚

    信的后面,还有一个匣子。

    孙承罡将匣子递上,道“陛下,奴才检查过了,此乃是中和苏州知府、同知等人贪污赈灾银两的账册和证据。”

    其实不少消息灵通的朝臣也听说了这事了。

    对于中山王他们不好说什么,可对于柯自清、白实等人,很多人都觉得该死。

    嫉恶如仇的孟御史站出来道“陛下,苏州知府柯自清、同知白实等,私吞赈灾粮,辜负了圣上的信任,有负天下黎民百姓,其罪当诛,荣亲王此举甚得民心”

    孟御史是不站队的,说话素来直,谁的面子都不卖,油盐不进,就像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很是难搞。

    他站出来给这事定了调,即便是偏向武亲王的官员,都不想说话了,不然铁定会被孟御史盯着参奏。这为官者又不是圣人,谁能说自己包括家人身上都没点或大或小的毛病

    武亲王刚才还在夸周嘉荣,如今自是不好站出来说周嘉荣的坏话,不然很容易败掉一些中立大臣的好感。

    静默了一会儿,还是毛青云站了出来。

    他也是个狡猾的,拱手道“孟御史言之有理,荣亲王铁面无私,乾坤独断,颇有陛下当年的风采。”

    先是挑拨离间了一番,紧接着他又道“不过荣亲王千金之尊,岂可与灾民同吃同住。依臣之见,江南水患已解,不若招荣亲王回京,也好全陛下的一番爱儿之心。”

    明明是找借口不想周嘉荣继续在江南立功了,还说得这么冠冕堂皇。

    武亲王听后也道“毛大人所言有理。父皇,三弟这些日子在江南受苦了,既水患已解,不如早些时候召他和四弟回京。”

    兴德帝想了想也有道理。不过这事得派个信得过的人去。

    环顾一周,兴德帝哪个臣子都没看上,最后竟将目光落到了孙承罡身上“也是,多日不见,朕有些想念老三和老四了。孙承罡,明日你启程前去苏州府宣旨,召荣亲王和中山王回京复命,不得有误。”

    闻言,兵部尚书朱强当即站出来道“陛下不可,洪灾虽已过去,可后续还有很多事,半途换帅乃是大忌,万万不可啊”、

    兴德帝不悦地眯起眼“你的意思是江南百官都是酒囊饭袋没了朕的儿子,他们就做不了事了”

    这种得罪人的话朱强当然不敢认“回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臣”

    “够了,朕心意已决,退朝。”兴德帝直接来了一招走为上策。

    次日,孙承罡便带着侍卫速去江南。

    八日后,他抵达苏州府,进城后,第一时间便道了府衙。

    徐达和孔京闻讯,连忙来见他“见过孙公公”

    孙承罡摆手“不必多礼,荣亲王殿下呢陛下担心殿下的安危,命杂家来看看殿下。江南水患既已解,殿下当回去了。”

    徐达不清楚京里的状况。

    孔京是知道的,听到这番话心里自有一番计量,不知该如何开口。

    倒是旁边的徐达耿直地说“回公公,殿下如今去了宿宁县,不在苏州府。”

    “宿宁县那是何处殿下去哪里做什么”孙承罡疑惑。

    孔京站出来幽幽地说“宿宁县乃是太湖边上受灾很严重的地区之一,殿下去了那里救灾。孙公公若是想见殿下,我们可派人护送公公前去。此去出城后,不得坐车骑马,先步行三日,然后坐船,到了吴县,再转道桃源,然后再去到达宿宁县。”

    孙承罡听得脑袋发晕,最后直接问道“你就说吧,这需要多少天”

    “顺利七八日,若是不顺,十几日也说不定。”孔京缓缓道。

    闻言,孙承罡急得蹭地站了起来“这么久”

    光是去都这么长时间,那返回苏州府又得十来日,再回京这不得一个月后去了吗陛下还在等着他的消息呢

    孙承罡只得派人快马加鞭送了消息回去。

    八月初,兴德帝没等回来两个儿子,只等来了一封信。

    当时他正在御书房跟几个大臣议事,听说是孙承罡送回来的急件,当着几个大臣的面就拆开了,看完之后,他久久无言。孟御史正好在场,问道“陛下,可是江南灾情有变”

    大家都知道,皇帝是让孙承罡去把两位王爷带回来,结果孙承罡也没回来,只回来了一封信。

    兴德帝心情复杂,将信递给了孟御史“荣亲王去了宿宁县扛沙包,抚民心”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