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第三十四章

作品:《旁支嫡女

    时序隆冬, 天气阴冷刺骨,这种冷,简直是浸入骨子里的冷。幸而, 阮家下人早就提前做好新袄, 尚且能抵御冬日的寒冷。

    都说富举人穷秀才,这话不假, 但是说举人有多富, 那也不尽然, 别家不知道,阮家还是计算着过日子。

    比如这中午, 主家吃个热锅子,焖些红薯粉或者高粱饭, 热锅子里也不过是放些腊肉打底, 上面放些小油菜、白菜等时令菜,再配上一碟酱瓜, 一碟花生米就已经是极好了。

    下人们则是一人一碗干饭,配着一碟酱菜, 能吃饱饭就已经不错了。

    就这样, 阮家下人已经是感激不尽了,春桃就道“奴婢们以前在家时, 何曾穿过这样暖和的新袄,又什么时候能顿顿吃饱饭, 我只盼着老爷奶奶小姐少爷们都好,咱们能长长久久的留在府里服侍。”

    蜜娘听了颇为心酸, 但她知道阮家的下人已经比大多数人要过的好了,不说让的,她们住的城南, 已经冻死了好几个人,路人们都习以为常。

    丫鬟们撤下饭桌,蜜娘原准备写几个字,但是砚台都冻住了,她也只好作罢。

    此时外面传来敲门声,蜜娘奇道“寒冬腊月的,也不知谁上门来”

    定二奶奶也是摇头,她方才出了月子一个多月,平日深居简出,并不与街坊四邻往来。

    只见钟氏来回话道“回二奶奶的话,外头是一个整齐的管事模样的人,说是主家姓王,递了拜贴过来。”

    见定二奶奶把帖子递给阮嘉定,阮嘉定笑道“原来是他家。”

    蜜娘不解“爹爹说的是谁”

    定二奶奶也催道“相公就别卖关子了,快快说吧。”

    “这是有名的王大善人家,他虽然是个布衣,却喜和文士结交。家中又极有钱,乐善好施,他们家隔房的兄弟做着州府同知,听说这次回乡省亲,王大善人自然要寻些有名望的人过去。”阮嘉定当时受蜜娘影响,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故而平日埋头苦读,极少参加文会。

    但他是翰林学士李家的坐上宾,又是堂堂举人身份,更兼是一门二公阮家出身,虽然是旁支,但也是名门出身。

    蜜娘捂嘴笑道“那爹就去吧,若吃了什么好的,回来和我们说,也让我馋馋。”

    阮嘉定指着女儿道“再好的珍馐我也不是没尝过,这些统共加起来也不如你娘做的鲊胡椒。”

    再看定二奶奶羞涩的笑了。

    却说阮嘉定去王家赴宴归来,蜜娘原本缠着他爹讲见闻,没曾想他爹却拿了帖子给她。

    “爹爹给我帖子做什么”蜜娘不解。

    “原本我是在陪王府尊对知府的尊称说话,没想到叙交情时,才发现两家有亲,王府尊的母亲王老夫人是老国公的姐姐。我便进了内堂拜见她老人家,因听说我有个女儿,又说她们家姑娘正办诗会,就写了张帖子过来。”阮嘉定喜滋滋的。

    出自这种鼎甲豪门旁支,有时候难免觉得尴尬,都是同一个姓混的却不如人,有的时候靠着姓氏也能沾光不少。

    当下蜜娘同意,定二奶奶也同意。

    蜜娘私心想着,以往不出门,是怕宵小看到,引发什么不必要的争端来,尤其是这辈子和上辈子不同。上辈子,她常年吃不饱饭,头发枯败,虽然也美,但脸上还有虫疤,是后来为了进宫,方才脱胎换骨。

    这一世,她自家有爹娘疼,过早就显露美貌来,加之身上沉淀的娇美之态,丫鬟们都常常看傻眼,一时呆呆木木也是常有的。

    俗话说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有才学不展示,有美貌非要藏着,非要为了日后一直藏拙低调,岂不是因噎废食。

    出门的斗篷大衣裳还有夹袄裙子都是提前准备好的,上面穿着大红茶花穿蝶刻丝小袄,下面着软银轻罗百合裙,外罩青莲绒的灰鼠斗篷,胸前挂着一串明珠。

    头上梳着堆云鬓,正中插着半月型镶珊瑚玳瑁蜜蜡梳蓖,鬓边插着两朵小绢花点缀。

    定二奶奶喜道“这方才是姑娘们做客该穿的。”

    她娘今日也是打扮一新,方有大家奶奶的模样。

    蜜娘是很赞成她娘这样的,平日节俭是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她们一家子平日依旧做针线女红养家,身上平日穿的也都是自己做的,更多的钱置办几套行头,比平日随便花了,钱不知道用在哪里好。

    春桃夏莲也是穿上新袄,都是红色的布袄配绿色缎子比甲,二人也是梳着三丫髻,并簪了几朵绢花。

    一行几人方才上了马车,很快车马走过城南就快了起来,王家在城东,这是整个武昌地段最好的位置,王家在此处有三个别墅园子。

    城南多为普通人住宅,城东大部分都是有钱人住所,故而城东的路都平整一些。

    王家今日是门庭若市,也安排的十分妥帖,阮家的丫头一下马车,就有人问了是哪家的后,就安排轿子过来接引。

    落轿后,又有人专门在轿旁伺候,蜜娘随定二奶奶下轿后,微微抬眸,只觉方才那婆子有些愣神,蜜娘朝她一笑,那婆子忍不住道“老婆子长这么大就没见过这么好看的人。”

    蜜娘微微一笑,也不搭话。

    定二奶奶忍不住点头,姑娘家在外贞静为上,不能叽叽喳喳无半点闺阁气质。

    去人家家中,头一个要先拜见长辈,尤其是王老夫人也是阮家人,更要去拜见。

    却说母女二人来时,这里已经很热闹了,妙娘知晓这是因为自家住城南,住的远又冰天雪地,来的也就慢了。

    四处景色蜜娘倒是没怎么看,她去过这种商户人家家里,大多大同小异,很多都是妆点门面的,乍看觉得精妙,看多了,又觉得千篇一律。

    要不就是模仿江南园林,要不就是堆砌富贵出来

    正想着,已经到了暖阁,听说王老夫人就在此处等着她们。暖阁挂着猩猩毡子,两个打帘子的丫头忙拉开毡子,蜜娘随定二奶奶进去。

    只听有人唱名江陵府阮举人家眷到了。

    定二奶奶和蜜娘略福了一身,再抬眸,只见王老夫人鼻梁不高,颧骨却很高,大约年轻的时候是个窄脸,年纪大就挂不住肉了,只坐在那里有一种权势赫赫之感。

    但据蜜娘所知,她说是老国公的姐姐,其实她父亲的爵位是个流爵,也就是一代就没了,她有个兄长送她出嫁后就过世了,有个庶出兄弟当家,她和那位兄弟闹的水火不容,此事阮嘉定都听家里老人说过。

    听说她非常瞧不起庶出,但无奈又只生了个闺女,如今的王知府并非她亲生儿子。

    所以蜜娘觉得,见自家人不该摆这么大的架子,很是失礼。

    就像她爹的同年人家中了进士,见旧友都从不穿官服。

    “给老夫人请安。”

    王老夫人看向她们,不免笑道“亲戚们不走动,我们这一房又早搬去姑苏去了,好些人都认不得了。”

    只听定二奶奶笑道“我们年轻,也是许多人都不认得呢是前儿听我们二爷说了这段渊源方才知道。”

    这个时候,王老夫人仿佛才刚看到蜜娘一样“你这姑娘水灵灵的,一下子就把我的几个孙女比下去了。”

    蜜娘忙道“您谬赞了。”

    接着王家几个姑娘都围了上来,大家互相见礼,为首的那位是王大善人的亲闺女,就是她办的诗会,她圆圆的脸儿,八面玲珑的样子,和计春芳的气质倒有点像。

    另有三人都是王知府的女儿,算是王老夫人嫡亲的孙女,这场诗会中,以她们三人地位最为尊贵。

    蜜娘和她们见礼后就坐下,只听外面说关夫人来了,这倒是引起了蜜娘的注意,因为这位就是李冠那位青梅竹马的女子关蕙卿。

    只见关蕙卿打扮的非常素雅,这和王知府的三个女儿差不多,都是非常素净。

    她整个人就非常伶仃单薄,但还是很知礼的,进门就行礼如仪。

    “既然人到的差不多了,咱们就开始起诗社吧。”王小姐笑道。

    又大家一并去王家的玻璃暖房里,尽管外边白雪皑皑,但是暖房里的鲜花却是百花齐放。

    蜜娘不来则已,一来就是为了一鸣惊人的,至于要不要放水,她还真的没想过。

    因此,对参会的姑娘都不怎么在意。她不在意别人,别人却非常在意她。

    王知府的长女也同二位妹妹道“咱们也是家中请了西席的人,可万万不能输给别人。”

    她妹妹王二娘和姐姐妹妹不同,是嫡出之女,素来喜欢争锋,她学问不好,人也懒,故而听她长姐这般说,冷哼一声“姐姐平日对这些诗词歌赋最上心了,殊不知祖母母亲都说女儿家以管家为主,所以这些东西不过玩乐罢了,输了又有什么相干。”

    又转头同妹妹道“三丫头,你说呢”

    说罢见这丫头只顾着吃,腮帮子跟鼓的什么似的,王二娘没好气道“你呀,也该动动脑子了,别总惦记着吃。你看方才那位阮姑娘,和你一样大,她这一进门就是赢得了满堂彩,这还只是个举人的女儿呢。”

    王三娘不做事,只是笑笑,她只看到二姐脸上的嫉妒。

    王二娘走了之后,三娘的丫鬟就道“姑娘,奴婢打听说关大儒的女儿素来喜欢诗书,那阮姑娘方才听她母亲说起,也是能写会画的您看您”

    却见王三娘摇头“我出那个风头做什么,风花雪月终究不如柴米油盐,二姐方才有一句话说的对女子要懂规矩第一,其次管家女红,旁的都是假的。阮家那个,家里都没什么钱,却学那些虚无缥缈的。”

    说完她暗道这关姑娘身体单薄恐怕很难生养,那阮姑娘十足红颜祸水的长相,还不装的大气些,就是诗书再出众,性子太轻佻,谁会喜欢

    “咱们以梅为题,作一首绝句,一首词。”

    蜜娘一听,这也太简单了,她当年为了写好诗,可是下了苦功夫的,现在也时常请教她爹学问,兼之十分勤奋。

    几乎不必想,挥毫就成。

    关蕙卿看着蜜娘悠哉的模样,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方才知道她是李夫人的女弟子,正好让她想起李冠。

    若是冠郎中举后再联捷,到时候肯定会在李家更有地位,到时候也不知道他若能来跟自己提亲就好了。

    正想着,见方才那位阮姑娘正和王善姐说道“这串明珠是我拜李夫人为师时她送的。”

    王善姐因为父亲是王大善人,故而跟她取名善姐。

    关蕙卿听了心里刺痛,她从未得到李夫人送的任何东西。

    蜜娘也没想到王善姐会问这个,她有好几个璎珞项圈,但是这串明珠她实在是喜欢,故而才戴上。

    “真是羡慕你,可惜我学的是古琴,否则,还真的想向你讨教一二呢。”

    蜜娘笑道“无事,咱们可以合奏啊。”

    王善姐立马打了个哈哈。

    蜜娘若有所思,看来这王家的姑娘们都学识很一般,就是不知道办这个诗会做什么。

    很快她就知道了,待她交了诗词后,有三三两两的夫人过来,她们拿着姑娘们的诗词看着。

    “这首咏梅是谁写的,写的可真好。”

    “哟,这是王家二姑娘写的吧,哎呀,不愧为知府千金,就是不同。”

    蜜娘再看看那王二娘,一幅惊喜万分的样子,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她们都成了抬轿子的,主要是为了突出这位王二姑娘,就跟考场上那些通关节的考生一样,仗着权势想内定,又怕别人说闲话,故而找几位有名气的才子替他们做陪衬。

    但是人家都有好处啊,张居正找的沈懋学汤显祖至少许以厚利,你王家就急赤白脸的让人做踏脚石,也不看你配不配。

    既然如此,你们就别怪我了。

    蜜娘深吸一口气,又站出来道“这位夫人,这位王二姑娘分明用典有误,你怎么能推说她写的最好呢”

    方才猛拍马屁的夫人脸微微一红,不禁斥道“你懂什么,还不退下。”

    “若是真心评判,大家都服气,明明有错,为何捂住他人的嘴。我父亲曾经说过,但凡为人者,应实事求是,若我有错不指出,只顾随波逐流,托生为人又有何益处。”

    她生的容颜绝美,字字似金玉,又气度不凡。尤其是她这股勇气就让人敬佩,连关蕙卿都佩服。

    关蕙卿当然看出王家这几个姑娘才学平平,大概只学了个皮毛,但阮姑娘却是文字清新,诗中颂圣,词中文辞优美,字写的非常好,根本不是同一个水平。

    但是她不敢说出来,只敢自己生闷气。

    王二姑娘脸涨的通红,只听蜜娘道“若真的以诗会友就罢了,我只听过关节考生,没听过关节诗友。”

    方才被蜜娘指着的夫人立马道“你既然这么说,我就看看你的。”

    蜜娘冷哼一声“请便。”

    饶是那夫人想挑错,也挑不出来一星半点,她颤颤巍巍道“你这琐琐二字是你自己造的”

    这夫人在家也是读过几年书的,找到了个生僻点的就点了出来,还自鸣得意。

    蜜娘笑道“这是诗经节南山里的,琐琐姻亚,正好,确是合了今日了。”

    有位夫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站出来道“你是个小姑娘,怎么这般要强”

    看学问上说不过自己,就想从德行上压过自己。

    蜜娘福了一身,方才道“我没听说过弄虚作假也要认输,若是夫人这么说,那我认错,对不住了,我随我爹,素来喜欢正直不喜什么弄虚作假。若您说我要强,我就要强吧。”

    “当官总有浮浮沉沉,你觉得你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么若你自己蒙受冤屈时,怕是希望有个青天出现吧。”

    “可惜,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那位夫人也是讷讷不敢言。

    其中倒有一人为她鼓掌,这位是湖广派来的巡案御史的夫人,蜜娘曾经在李夫人那里见过她,她丈夫素来以刚直为名,她本人更是嫉恶如仇。

    王家诸位小姐都快晕倒了,此时,蜜娘转过身去看到满脸铁青的王老夫人。

    定二奶奶也站在王老夫人身后,她方才也听到了,原本想打断女儿,但她素来知晓女儿不是个不知道轻重的。

    现在等那铁御史的夫人说完,定二奶奶才斥道“你一个姑娘家,怎么见着点事儿就这样急躁。你让人家得第一又如何了,什么对不对的,这位廖夫人孙夫人说对那就是对,她们都是官夫人,我看你是要吃挂落。”

    蜜娘差点被她娘这番阴阳怪气笑出来,脸上还要绷着说是。

    铁御史夫人道“你这女儿不错,言为心声,人若是都知道谄媚,将来怎么样呢。”她又温言对蜜娘道“若是有人欺负你,你可尽管跟我说。”

    大雍自从隆庆帝上台用的都是以文驭武,以小御大,七品言官告二三品官非常多,巡案御史就是钦差,品级小权利大。

    蜜娘颔首“我是无所谓的,只盼着我爹这样正直的人日后能和铁御史一样,刚正不阿,为天下百姓发声。”

    “好好好。”铁御史夫人高兴异常。

    在场的王家众人早已无言以对,王老夫人认为她不识时务,王三娘则认为她太出风头未必是好事,关蕙卿则隐约有些佩服。

    “我们这就告辞了。”定二奶奶道。

    王老夫人撇嘴“去吧。”

    她在心里就知晓这是她那儿媳妇搞出来为自己女儿扬名的,扬名没成功却沦为笑柄。但她也叮嘱养在自己身边的三姑娘“那个风头不出也罢了。”

    王三姑娘点头“孙女知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她在湖广怕是找不到什么好人家了。”便是面上也装恭顺些,否则谁家愿意娶个桀骜不驯的儿媳妇。

    回去的路上,蜜娘却道“正所谓富贵险中求,若是碌碌无为,怕是难以成事。想踩着我,也要看看你有没有本事”

    定二奶奶有些发愁“蜜娘,你也太冒险了,你爹中了,咱们不怕,你爹若是不中,又当如何是好”

    “娘,您错了,今日若非是我。爹要考中固然凭才学,但若非顶尖,也难被刷,了有了今日的事情,他们不取也得取。”

    “这就是名望。”

    回到房里,定二奶奶同丈夫说了“她做的这件事情真是让我心惊动魄,名望是什么意思不过闺阁小儿的话能当真么”

    阮嘉定素来也是个胆小的,他听说蜜娘不仅挑了知府千金的错处,还怼了汉阳知县孙夫人,府经历廖夫人,更是魂飞魄散。

    他还道“即便有名望又如何不过是在她们闺阁中。罢了,我到时候我进京去李学士府上坐坐。”

    众人也都等着看蜜娘的笑话,王老夫人还冷哼道“铁御史不过在这里一年,能护住也就护住她们一年,日后,我看他们如何是好。”

    现在她可不讲究什么都是阮家人如何了,只觉得阮家那个女孩儿要受着教训才是。

    “可可是他爹马上就要进京赶考了”王夫人期期艾艾道。

    如果她爹做了官,还有李学士关照,比她家老爷关系还硬呢。

    阮嘉定也是背水一战,日日读书至深夜,不敢有丝毫怠慢。

    一直到启程去京中那日,他同湖广几个举子一起上京,人家一听他的名字就道“早就听说阮兄乃忠介之士,实在令人佩服。”

    阮嘉定不解“我能有什么名声,不值一提罢了。”

    “阮兄,你还同我们客气什么。铁御史亲自赞你学问不错,铁御史可是皇上非常信任的人。况且你一举子,不畏惧知府”

    听这些举子提起此事,他方无语,明明是女儿直击知府女儿,怎么变成他不畏惧知府了。

    这个时候阮嘉定方才明白女儿说的名望,你若没有任何名声,你的卷子写的只要不是顶好,就很有可能会被“遗漏”。

    但你若有名望,阅卷官也得掂量一二,闹出来就不好了。

    他看着滚滚江水,心中陡然升起自信,正好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

    “真是个好兆头啊”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