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七十三章 践祚登基!

作品:《这个三国很核理

    长安。

    九月初的帝国都城,秋风萧瑟,百叶凋零。

    街上也充斥着无比压抑的气息,虽依旧人来人往,但大多行色匆匆。

    天子刘协驾崩之后,百官第一时间收到了消息。

    极度震惊的同时,却也都束手无策。

    皇位传承就事关重大,更何况这些年在李儒的暗中掌控之下,刘协连一个子嗣都没能留下,这让百官都犯了难。

    没有皇子,皇位该由谁来继承

    终东汉一朝,宗室继承皇位也是有先例的。比如当年的灵帝,就是因为桓帝无子,才被硬点到雒阳当皇帝。

    既有成例,理当另立宗室,可让朝廷百官为难的,也正是这个问题。

    若是依照血缘关系,选一个不知名的宗室弟子登基,南方的刘表和东方的刘备未必同意,选出来也是傀儡。

    若依照声望与权势,刘虞、刘备、刘表,甚至是益州的刘章都可以入选。

    那到底该选谁

    对此,朝堂百官议论纷纷,却拿不出统一的方案。

    争执持续了数日之后,朱儁登门拜访杨彪,二人经过一番密室商谈后,最终决定立刘备为帝。

    一者,当今天下以萧王刘备声望最高,实力最强,若想振兴大汉,皇位非他莫属。

    二者,荆州刘表、幽州刘虞皆年事已高,就算能够践祚登基也撑不了几年。

    皇位频频所带来的动荡之苦,东汉百余年间已经吃得太多了。

    商定完毕之后,杨彪又提出了一个疑虑“公伟,你我虽说如今是朝堂领袖,但手中无兵也无权,此事还得张济同意。”

    朱儁笑了“文先公无需多虑,张济终归是心向萧王的。”

    “何以见得”

    “文先公何不见这些年,只要是徐州的奏表,他张济都极力促成。”朱儁笑道,“再者,张济之侄张绣,如今正是萧王麾下大将。”

    闻言,杨彪点了点头,说道“既如此,那就让张济前往徐州,将萧王迎归长安登基。”

    “文先公所言是也”

    第二日朝堂廷议,朱儁与杨彪力排众议,当场敲定了皇位的归属,同时让张济亲自前往徐州。

    此时的长安百官,虽然知道刘备要与袁术开战,却还不知道刘备已经率军进抵雒阳。

    对于这个安排,张济自然不会有任何异议,甚至还有些欣喜,毕竟这可是拥立之功,当即领命前往雒阳。

    时间来到九月中旬,张济抵达雒阳,被刘备接见时便将长安百官的意思表达了一番,却遭刘备断然拒绝。

    张济不明所以,却也不敢多问,只得告退而出,随后就见到了满脸笑容的林朝。

    “参见司徒”

    张济赶紧躬身行礼道。

    “不必多礼。”林朝挥袖笑道,“张将军远道而来,不胜辛劳,某早已在寒舍备下薄酒,不知可愿赏光。”

    “多谢司徒,末将敢不从命”

    当下两人来到了林朝在雒阳城中的临时住处,刚走进院中,满腹疑惑的张济便抱拳道

    “司徒,末将不明白,萧王难道不愿登临大位”

    林朝摇头笑道“这不是愿不愿的事情,而是不得不为。如今的汉家天下,早已是群雄并起,一派乱世之相。萧王身为宗室,理当匡扶汉室,如今天子崩殂,萧王就更应继承大统,延续汉祚,又岂能因个人私欲而坏天下大事”

    这皇位,他刘备想坐得坐。

    不想坐,也得坐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由不得他个人意愿。

    张济更加疑惑了“既如此,那方才末将劝进,大王为何”

    “小了,格局小了”

    “司徒此言何意”

    “长安朝廷官员何止百人,却只来了张将军你一人,如此行径,不知道的还以为萧王早就蓄谋践祚登基。萧王一生宽仁,如此岂不是陷他不忠不义”

    说白了,林朝认为前来迎接的人太少,不值得刘备认真对待。

    张济也不是什么蠢人,闻言当即抱拳道“多谢司徒指点,末将明日一早便返回长安,请长安的朝廷百官亲自来雒阳迎接。司徒以为来多少人合适”

    “多少合适多少都不合适。”林朝笑道,“某要长安百官全都过来,一人不落,将军可能做到”

    “司徒放心,此事包在末将身上”

    张济又是一抱拳道。

    于是,刚刚抵达雒阳,屁股还没坐热乎的张济又踏上了返回长安的旅途。

    对于林朝这个百官通通前来迎接的想法,不出意料的遭到了长安百官的拒绝。

    毕竟雒阳距离长安足有八百里之遥,一路赶过去没有个把月的时间难以到达。官老爷们哪吃过这种苦,纷纷表示不愿意去。

    再说,他刘玄德的架子也太大了吧

    可一贯不露峥嵘的张济,这次却一反常态,直接命麾下军队强迫百官前往雒阳。

    林司徒说了,长安百官必须一人不落。

    谁不想去,谁就得死

    死人当然不再是长安百官中的一员,如此也算完成了林司徒交代的任务。

    屠刀在前,长安百官终于想起了当年被董卓支配的恐惧,纷纷表示愿意去雒阳迎接萧王。

    初平十一年十月末。

    张济终于又来到了雒阳,这次随行的,还有长安城朝廷百官。

    刘备当然不明白林朝的安排,但他也隐约猜到了些什么,却并没有点破。

    雒阳城中,面对百官的大礼参拜,刘备坦然接受。

    但面对百官的劝进,刘备再一次选择了拒绝。

    这下百官傻眼了,全都面带疑惑,不解其意。

    刘玄德到底是矫情,还是真不想当皇帝

    就在这时,林朝却说出了一个世人皆知的典故。

    古之帝王禅让时,需三辞三让,如今想要萧王登位,也需如此。

    闻言,长安百官尽皆默然,却不得不按照林朝所说的去做。

    第二日,百官再次劝进,刘备依旧推辞不许。

    第三日,林朝却趁着百官第三次劝进时,从怀中掏出了一大把奏疏呈给刘备。

    “子初,这是何物”

    刘备望着这一大摞纸张,眼中露出了疑惑的神色。

    林朝拱手笑道“大王,此乃我徐州群臣的劝进奏疏,秩千石以上的官员都上了一份奏表,劝大王践祚登基”

    闻言,刘备捧着纸张的双手微微颤抖起来,他完全能明白这些奏表的分量。

    见刘备似有意动,林朝赶紧趁热打铁道“百官如此恳求,证明大王乃天命所归。如今天下正处于风雨飘扬的乱世之局,大王若执意不肯践祚,乃是弃苍生万民于不顾,弃朝廷百官于不顾,弃我大汉江山与不顾

    恕臣斗胆直言,此举何其自私也”

    “这”

    刘备迟疑道,面色还是有些犹豫。

    旁边的郭嘉赶紧起身高呼道“司徒所言甚是,还望大王以大汉江山为己任,早日践祚登基”

    长安百官这时候也反应过来了,齐声大呼道

    “望大王以大汉江山为己任,早日践祚登基”

    “望大王以大汉江山为己任,早日践祚登基”

    “望大王以大汉江山为己任,早日践祚登基”

    高呼声响起一遍又一遍,却依旧没有停歇的意思。

    这已经是第三次劝进了,若这次还不成功,林子初那狗东西,指不定还会想出什么馊主意来折腾我等。

    一念及此,百官们喊得更起劲了。

    今日不成功,便成仁

    呼喊声整整持续了一刻钟的时间,百官们早已声嘶力竭,甚至有些人已经喊不出声了,刘备这才大袖一挥,示意众人安静。

    只见刘备用平静的目光看着场中百官,缓缓开口道“群臣如此恳切,孤亦不敢违背众望。既如此,那便应尔等所请吧。”

    此言一出,百官们顿时长长松了口气。

    可算是答应了

    刘备这边话音刚落,林朝马上一挥袖,只见陈到立刻捧出了一套崭新的龙袍。

    这倒不是林朝提前准备的,而是百官从长安带过来的。

    “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苍天在上,厚土在下,就请大王在这雒阳城中践祚登基”

    只要能登基称帝就行,至于是在长安还是在雒阳都无所谓了,反正这俩地方都是都城。

    听完林朝的话,陈到马上捧着龙袍走上主位,当场就要服侍刘备换上。

    这次刘备倒也没有拒绝,便在百官的注视下,将龙袍套在了外面,最后又戴上了天子专属的十二旒冠冕。

    眼看刘备穿戴完毕后,林朝立刻正了正衣冠,随后起身大礼参拜道“大汉万岁,陛下万岁”

    群臣也跟着大礼参拜道“大汉万岁,陛下万岁”

    初平十一年,十月二十九。

    萧王刘备在雒阳践祚登基,随后便宣布大赦天下。

    同时为驾崩的先帝刘协发丧守孝,盖棺定论。

    商讨数日之后,以司徒林朝为首的百官给刘协定了一个谥号孝愍皇帝。

    这个谥号,倒也对得起刘协那碌碌无为的一生。

    与此同时,刘备下诏改元,并命群臣着手拟定来年的年号。

    长安过来的百官之中,亦不乏博学大儒。

    他们引经据典,绞尽脑汁想出了种种寓意上佳的年号,可还没来得及呈送刘备御览,就被林朝给毙了。

    最后林朝亲自出手拟定了一个年号

    天命

    简简单单的二字,却蕴含了海量的信息。

    一者,表示刘备践祚乃是顺应天意。

    二者,也是在向天下诸侯宣示,大汉是永久的天命所归。

    之前王莽篡位,自有光武帝扫清寰宇。

    如今天下大乱,也有刘备三兴汉室。

    所以,你们这些叼毛最好不要想着搞事情。

    最后,天命二字也隐隐有人定胜天的意味。

    观刘备自起兵以来的所作所为,一路走来,从一县县尉到如今君临天下,都是仰仗人谋。

    人定胜天,我即天命

    对于林朝亲自拟定的年号,刘备非常喜欢,甚至借此又给林朝记了一功,将他的食邑增了一千户。

    豫州战场。

    自两个月前击败袁术的大军,阵斩马腾及从子马岱之后,关羽便占领了二郡,将战火烧到了豫州腹地,直逼汝南郡。

    而只身逃跑马超,历经九死一生后,终于在陈郡遇到了袁术派来的三万援军。

    只是此时二郡已然失守,七万大军全军覆没,这赶来的三万援军也就没了左右战局的能力。

    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坐以待毙,马超只得领着三万大军据守陈郡,同时再向袁术求援。

    据守没几天,关羽便已经率三十万大军兵临城下,随后便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继而开始勐烈攻城。

    虽然马超只吃了一次亏,但付出的代价过于惨重,再加上麾下只有三万人,所以无论如何他也不可能再出城迎战,关羽索性直接攻城。

    只是陈县的城防也确实坚固,两个月的时间过去,关羽也没能攻克城池。

    不过关羽倒是不着急,毕竟城中的三万大军早已成瓮中之鳖,只等粮草断绝,便是破城之日。

    相比于关羽在豫州战场春风得意,南阳战局却陷入了胶着之势。

    虽然汝南是袁术的老巢,但作为帝国南都,袁术是在南阳建国称王,手中主要的精锐部队,也都驻扎在南阳。

    在加上前番曹操率五万大军来投,南阳的袁术军已经多大近二十万,与赵云麾下的兵力不相上下。

    尽管徐州士卒的精锐程度远超袁术军,但正面战场打起来,赵云也没讨得多少便宜。

    毕竟曹操的军事能力可不是吃素的,再有大汉共享义子吕布的辅助,南阳战场极为稳固。

    赵云攻击受阻,便招来麾下众将商讨如何破敌。

    大帐之中,张辽、高顺、张绣、黄忠等将各抒己见,都说了自己的看法。

    但听完众将的意见后,赵云却还是缓缓摇了摇头。

    这些人说的战法虽然可行,但终究不是太稳妥。

    所以赵云便将目光放到了沮授与审配身上,开口道“二位军师可有良策”

    闻言,一直把目光放在地图上的沮授这才扭过头来,开口道“南阳敌军,兵力并不弱于我军。硬要强攻,胜算不足五成,稍有不慎,更有可能被敌军击败。

    以某之愚见,倒不如先攻别处。”

    赵云疑惑道“那军师以为,咱们该攻取何处”

    沮授并指成剑,狠狠敲在了地图的中央。

    众人急忙扭头看去,只见沮授所指的地方正是颍川郡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