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0章 安南三策
作品:《大明小公爷》 ss
中文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前后1年的时间,张辅带领十3万大军,9万农夫,以少敌多,平定了安南,活捉胡季牦父子。
抓到胡季牦父子之后,张辅并没有着急回来,继续派人寻找陈朝的后人,宣称要恢复陈朝的统治。
然而经过数日的寻找,没有找到陈氏后人。
经“有心人”串联,上元节时,安南1千1百2十名士绅、官吏、耆老来到张辅答应,声言“胡季牦前后杀陈氏近属5十余人,及其远祖又千余人,陈朝血属尽绝,无可继立者。请依汉、唐故事,立郡县如内地,以复古”。
张辅以急报形式,派蒸汽船日夜兼程,将这1情况上奏朝廷。
朱棣拿到张辅的奏章后,大笔1挥,同意了安南“人民”的请求,下旨将安南划分为十7府、4十7州、1百5十7县,设十1个卫所,3个守御千户所,成立交阯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接受朝廷的直接管辖,“使秦、汉以来之土宇,陷于夷狄者4百4十6年,1旦复入中国版图”。
消息通过大明日报传出来后,整个南京都沸腾了。要知道,就是最鼎盛时期的元朝,攻打安南都铩羽而回。现在,大明却把安南拿了下来,这怎么能不让百姓兴奋
说a
老百姓顶多也就是兴奋1下,身为当政者朱棣可烦了难。
安南打下来了,也收入了大明领土范围内,府州县也已经划分好了,接下去就是要人去治理了。
此时,朝廷里的官员分成了两派,1派认为安南乃是化外之地,蛮夷所居,不讲礼法,朝廷不必投入过多精力和人力,应当像治理乌斯藏、奴儿干地区1样,采用羁縻政策,以夷制夷;另1派则认为安南种粮食可以1年3熟,必将成为大明的另1个粮仓,不应该放任自流,朝廷应该派出官员治理,将其纳入治理范围,而不应该采用羁縻政策。
就在两派吵闹不停时,大明日报上的1篇联名文章引起了朝臣的注意,文章题目是假如我是安南承宣布政使,文章作者是曾啓、周述、周孟简3人。
这3个人乃是永乐2年朱棣钦点的状元、探花和榜眼。
3人高中之后,曾啓被封为从6品翰林编撰,周述、周孟简则被封为正7品翰林院编修。
翰林编撰主要职责是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翰林院编修主要负责文献编修工作。
不过,别看状元、榜眼、探花刚开始担任的职务不高且工作性质似乎也无关国计民生,但这却是1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位。
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就是希望状元、榜眼、探花能通过在翰林院的工作,迅速提升行政经验、了解本朝历史、皇帝言行,为他们日后委以重任打下基础。
因此,状元、榜眼、探花虽然1开始只是从6品和正7品的小官,但他们在翰林院工作几年后往往可以青云直上,很多人最后升至大学士的显赫地位。
说a
但曾啓3人也是倒霉,当年在狮子山上,写得诗词被李景隆看重,然后又被李景隆私下邀请赴宴,就被莫名其妙地打上了曹国公府的印章。
因为和李景隆交往“过密”,在倒李风波中,3人被朱棣打入另册,开始了坐冷板凳之旅。
好在李景隆也没有因为3人坐了冷板凳,就忽略3人,时常邀请3人饮宴,跟3人谈论1些比较新奇的治国理政思路,3人刚开始还有些扭捏,不想赴宴,后来3人巴不得天天跟李景隆促膝长谈,也不管有没有曹国公府的标签了。
在文章中,曾啓3人提出了“安南3策”临之以威,诱之以利,灭之以礼。
所谓临之以威,就是仿太祖朝黔宁王沐英1例,派出要员统领安南十1个卫所和3个守御千户所,震慑安南宵小,1旦发现有造反的苗头,就1个字杀,威慑安南残余的反对势力和百姓。
至于诱之以利,就是把安南当做大明的粮食产区,让安南百姓种粮,利用海运之利运粮北上,换取内地的各种生活物资,提高安南百姓的生活水平,让百姓心向大明。
最后1条,灭之以礼则有点玄乎,那就是在安南地区强推儒家学堂,所有适龄孩童必须入学学习儒家经典和大明官话。3人提出了“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的观点。
曾啓3人认为用这3策,可以在十5到2十年的时间,将安南之地彻底化为大明领土。
朱棣也看了这篇文章,于是召3人武英殿问策,3人都是满腹才华之人,说起来头头是道,问答之间,颇为自信。
曾啓3人的安南3策,是李云睿撺掇3人写的,美名其曰“约稿”。
读者身
这3策并不是李云睿授意,而是完完全全由3人自己主导完成,当然这其中很多理念,都是李景隆跟他们谈过的治国理政方法,3人将其消化吸收,制定了这3条策略。
对于这1点,3人也不否认,在武英殿问策之时,非常坦诚地说出这些策略是受曹国公李景隆的启发。
对于3人的坦诚,朱棣倒是非常欣喜,认为这是君子坦荡荡的表现。
李景隆和曾啓3人的交往,以及席间的谈话,朱棣心里门清,哪怕李景隆不在朝堂之上了,朱棣对李景隆的监视也没有放松过。
问完策之后,3人又给出另外两个建议,1个建议是可以将安南作为1个试点,实验李云睿提出的朝廷机构设置,美名其曰“特区”;另1个建议是朝廷先期不要往安南派遣基层官员,而是选拔1批秀才、举人,进入安南教书,然后根据起教书的成绩,选拔优异者充实到基层官员队5中。
朱棣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毕竟安南是新占之地,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影响到大明本土。
经过多方征集意见,永乐5年2月初1,丙戌日,朱棣下旨。
擢升曾啓为安南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从3品,代行布政使职;擢升周述为安南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从3品;擢升周孟简为安南按察司按察副使,从4品,代行按察使职;于南京城中招收6千名士子,前往安南教化当地百姓。
另外朱棣下旨云阳伯陈旭统领安南十1个卫所,3个守御千户所,镇守安南,以防止宵小作乱。
这个旨意通过大明日报,很快传递到应天府、浙江两地,与旨意同时出现在报纸上的还有1则招聘启事,那就是安南承宣布政使司招收6千名士子。
月薪5两,包吃住,有机会成为安南十7府、4十7州、1百5十7县的各级官员
是去呢,去呢,还是去呢这还用得着考虑吗通过科举之路走上官途,太窄了,每3年不过两百多人,现在有机会不用通过惨无人道的科举考试,就能当上官,不去就是傻子
关键是6千人中,最终招收各级官员的数量高达1千两百人,5比1的比例,这可比科举高了不知道多少
应天府和浙江两地的士子发了疯般地冲向了南京城,参加招聘考试。
看到士子们踊跃报名的场景,李云睿长舒了1口气。
这1波操作的第3个目的,算是达成了
历史上,安南打了下来之后,没过1年安南就叛乱了。
光是永乐年间,安南就出现了3次叛乱,所以才有4征安南的典故。
这1点,不符合李云睿的设想。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