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4章 增产
作品:《我靠打副本暴富[年代]》 三间大队什么都要比山下的大队慢一步。
别人家大队的秋收都快接近尾声了, 他们才准备开始。
公社那边很关心今年的秋收情况,已经派人下到各大队看过,连偏远的三间大队都来了两次。
这可是以前没有的情况。
柯颖莲在知青点附近的试验地, 竟然成了公社领导的参观点。
那地瓜和玉米是长得真好。
第二次来的是刘文和方干事,跟马建国家有点姻亲关系。
马建国让刘文掰玉米称重, 还上手挖了两株白地瓜。
他事先已经从柯颖莲口中得知了这玉米、地瓜的大概产量,也吃过了。
味道一般, 但产量高就好。
地瓜藤一拎起来,那一大串大个头的地瓜摇摇欲坠,压手得很。
刘文也是下过地的, 知道正常的地瓜产量是多少, 看到这个量, 也大吃一惊。
他看向马建国,他弟这大舅哥是什么打算打算抢先进大队称号了吗
柯颖莲被叫来谈话,先是受到了一番夸奖, 接着被问这是否有种植诀窍。
柯颖莲知道刘文话里的意思, 是问这块地是不是单独上了肥料然后拿来做示范的。
“这些地就我一个人种的。”柯颖莲挠挠头,“平时其他知青会帮我挑下水、拔拔草,没用什么特别的肥料。”
李白宾接话道“柯知青说的是真的,她很擅长种菜, 看我们的菜园子, 都是她种, 大家帮忙打理。”
于是一行人又转去知青点的菜园子, 那真是郁郁葱葱的, 没有一处角落是空着的。
别人家的萝卜可能刚下种,知青点的萝卜苗已经有三四寸高了。
“柯知青种地非常厉害,她育的苗就长得很好。”徐玲开口, 举了几个上半年的例子。
她知道马建国的打算,想以柯颖莲培育的作物做种子,向公社要更多的采购条子,比如化肥、拖拉机啥的。
虽然不一定能买得起,但能不能拿得到是一回事。
“果园也是柯知青照料的,长得很好。”
“柯知青不只会育苗,还会医术,针灸很厉害,我那老寒腿就是柯知青给针好的。”
“不只呢,人家柯知青还救了虎子两次。”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一数下来,柯颖莲还真做了不少事。
她是身体不好没错,但从来没以此为借口拒绝劳动。
刘文听着很满意,这批知青刚来的时候,他就看好柯颖莲,就是身体太弱了,要不然真能考虑发展成一名干事。
但没想到她会擅长种地。
“很好,很好。”刘文还是知道三间大队的知青都做了什么事的。
有东红大队前一年的知青作为对比,这一批简直太值得培养了。
“这批试验地什么时候能收产量预估多少”刘文更关心产量。
“大后天。”马建国说,“这地瓜味道不怎么甜,比较扎实,切片晒干或用来做地瓜粉应当不错。”
“根据我们的预估,这个白心地瓜亩产应该能达到三千五到四千斤左右。”
刘文吸了口气“你确定那么高”
“它产量高,就是味道不好,现在就等着算它出粉率多高了。”马建国其实很期待的。
“另一边是红心地瓜,它个头就小,味道很甜,等会煮一锅看看”柯颖莲拿锄头,叫王绍帮忙挖一株。
红心地瓜藤一拎起来,每个地瓜都像纺锤,密密麻麻的也有十几个,拿在手里也是沉甸甸的。
她拿了小刀,取了一个红心地瓜削皮,切成小块,“大家都尝尝。”
红心地瓜里里头的红是不均匀的,中间深边上浅,吃起来甜津津的,清脆可口。
为了让大家有对比,白心地瓜也切了一个,就很硬,吃起来没啥味,反而有种在嚼啥粉团子的感觉。
刘文眼睛很亮,“这两个地瓜好,必须得留种。”
只要把消息放出去,各大队就会自己找上三间大队,这不比公社费心去推广省力多了。
马建国看了刘文一眼,他当然有这想法,还打算等明年春天靠卖这个地瓜藤挣其他大队一把。
刘文知道知青们还种木耳,对他们大加赞赏。
“我们公社和大队就是需要你们这样既有才华又肯研究的知青,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响应号召,建设广大农村。”
三间大队的知青们确实凭借自己的能力,扭转了社员们对知青们的印象。
不是所有的知青都像东红大队那样闹腾的,也有真心实意想要为大队做事的。
公社领导走了,大队社员们又忙起来。
晒场重新夯实了一遍,也扫干净了,草席更是早就准备好,就等着秋收了。
都说秋高气爽,但实际上山上温差大,下雨也很常见。
所以秋收也一样要抢收。
但柯颖莲这段时间来,被奇异都市副本占据了太多的时间,无法准时上工,对外一直就是身体老毛病又犯了,只能干半天活。
马建国也不敢安排她太重的活。
她还是跟夏收一样晾晒稻子。
但下半年不一样,她的试验地也要收了,她要把留种的部分挑出来,把性能再巩固下。
还有果园的柑橘,现在都有七八分黄了,没有意外,月底就能摘了。
在不想出售给供销社的情况下,就要找单位采购,这就得摘点果子当样品等等。
万幸的是,这些事情她可以动动嘴皮子,有人去做,可比副本中轻松多了。
想到副本中的任务,柯颖莲现在只盼着它不要影响到自己春节回家探亲。
三间大队终于吹响了迟来的秋收号角,早就准备好的社员、知青们拿着工具,冲入了地里。
柯颖莲的这一亩多试验地,马建国不放心,特地安排了五六个老农来收拾。
挖地瓜这个活看着简单,但想要保证每一个地瓜都完好无损,那可是个技术活。
割下来的这些地瓜藤也不会浪费,直接送去喂猪,最后的地瓜头还能给大队里的牛马驴吃,完全不会浪费。
玉米杆泛黄了,一个个玉米掰下来后,就显得更瘦弱了。
小铃铛惦记着这玉米杆,跑来找柯颖莲,央着她给留两根,好当甘蔗啃。
就是小铃铛不说,柯颖莲也是要留的,玉米杆不是实心的,汁水不多。
但啃起来有点甜味,在糖欠缺的情况下,这真是很好的零嘴了。
别说小孩,大人都馋。
柯颖莲数了下玉米杆,再一分,好像没剩啥了,大队的牲口们只能分到玉米叶和玉米壳尝尝鲜了。
“哇,莲莲姐,好大的地瓜,超级大”小铃铛大声叫道。
那一垄垄地瓜被挖起来,一串串地瓜排成一排,个头大的就非常显眼了。
一个社员笑着说“这白地瓜大,足足有四五斤了吧,可以评为地瓜王了。”
“这红心地瓜个头不大,但数量多,柯知青可真厉害。”
“那可不,人家柯知青读过书的,可是高材生,肯定比我们厉害。”
小铃铛也很佩服“莲莲姐,你真的太厉害了,这就是齐校长说的术业有专攻吗”
柯颖莲听着社员夸自己,脸都红了“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大家都有帮忙的。”
她摸着小铃铛的头“可以这么说,专注于一方面,总能研究出成果的。”
齐祯当这个校长是真的有想法,还自己编起书了,把柯颖莲那套十万个为什么里的一些内容扩开来。
每个知青擅长的不同,有学霸也有学渣,但也都在这自编的教材上出了不少建议。
这种参与的成就感,让知青们得到很大的满足,平常的劳动好像也没啥不能忍受的了。
学校也放秋收假,老师学生都要去地里参加劳动的,过后还要在地里捡稻穗。
小铃铛就呆了一会就走了,等会老师点名找不到人,她可能要挨批评的。
红心地瓜、白心地瓜挖起来后,一称重量,换算成亩产,跟之前预估的差不多。
玉米的产量比柯颖莲想的少不少,主要是每棵玉米最多就两根玉米能长起来,比较遗憾。
她琢磨着这要继续改良。
花生种得少,换算下,同样比大队现种的强
而黄豆就没有可比性了,大队主要是间种一点当杂粮的,从未正经称过。
此时,马建国直接让人拿了一杆秤到地里,专门称几块地的稻子重量。
虽然稻子是湿的,但大家凭经验都能估算出来晒干后的重量。
这几块地的秧苗是柯颖莲播种的,从秧苗开始就长得很好,后面抽穗、灌浆更是比其他田里的水稻优秀。
“同样的地,比去年多了快一袋出来,增产这么明显吗”马逢春喃喃自语。
他拎着袋子估算了下,摆着手指开始算,一亩地增产了应该也有五十斤以上。
如果都用这个稻种,那全大队能增加多少粮食
如果这稻种在柯颖莲的手里一代代种下去,是不是会越来越强
或许他们能梦下亩产千斤
马逢春看着高高翘起来的秤锤,呼吸都急促起来。
马建国蒲扇般的手掌拍在马逢春肩上,他也估算出来了。
马逢春忍不住说“柯知青那双手是神农给的吧”
真的不得不承认,有的人天生就会这东西
“有得有失,柯知青那身体,真下地能干什么活”马建国说,人果然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马逢春抓了一把稻子,把里头的稻叶挑出来,“不用她干活,我把她供起来”
田里能有什么秘密,柯颖莲播的秧苗长得好,大家都晓得,但当得知增产这么多时,都兴奋了
这可是细粮,白花花的大米饭谁不爱吃
柯颖莲还在知青点筛选地瓜,准备窖藏起来,来年春天好播种。
她就看到以小铃铛为首的小孩陆续往知青点跑来。
每个人手里都抓着一包树叶子,有的丢下就跑,有的还会跟柯颖莲说几句话。
柯颖莲瞅了下,这树叶里包着的是一些野果子、白茅根之类的。
怎么大家突然这么热情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