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五十七章 益王被参
作品:《太子殿下他对我图谋不轨》 陛下他们先下了船。
而后便是丽妃娘娘等人。
益王先把他父皇送上御驾,转身又去接亲娘。
景王嗤笑一声还挺忙。
真是孝顺啊
又是浩浩荡荡的马车,从西郊运河码头往内城而去。
路边的百姓们纷纷围观。
皇帝陛下还非常亲民的让路公公掀开了帘子,跟路边的百姓们打招呼。
于是两边的百姓们更激动了。
要不是御林军使劲拦着,他们能冲过去跟陛下亲切握手。
那可是陛下啊
真龙天子
要是能摸一下,能沾上点福份就够他们一辈子受用了。
哦不,摸到陛下的御驾都够够的了。
百姓们心想。
御林军一个个面色扭曲,架起的人墙被挤得东倒西歪,内心叫苦不迭。
前面的马车能不能走快点
他们兄弟快要支撑不住了。
在上京百姓们热情似火的夹道欢迎下,车队终于驶入了内城。
一众负责净街的御林军同时松了口气。
宫门口。
如同出行那日一般。
郑愿郑大人为首,百官相迎。
场面浩大。
陛下自御车上下来,拉着郑大人的手一脸动容
“这些日子爱卿辛苦了,朝中幸有爱卿在,朕方能放心南巡。”
郑大人肃着一张脸,忙道不敢当
“陛下言重了,朝中众臣齐心协力,方有我大靖今日之安康,再者,益王殿下这几月来也为陛下分忧不少。”
一旁的益王殿下
这老匹夫这么不讲究吗
他父皇屁股还没踏进宫门呢,就开始告他状了
皇帝陛下眨了眨眼睛,似懂非懂地拍了拍郑大人的手,以示安抚。
接着,又勉励了一番前来迎接的自己的文武百官,这才回到新换的龙辇上。
陈福林等人也纷纷下了马车,到宫门口换宫里的轿辇。
她扫了眼百官的方向,就看见她爹站在第二排的位置。
父女俩心有灵犀,眼神相接之时,陈福林还调皮地冲她爹眨了眨眼睛。
陈彦之嘴角抽了抽。
大庭广众之下,恕他做不出来这么幼稚的举动。
他现在好歹也是个四品的刑部左尚书了。
等亲家大伯升官了,他可就是刑部的一把手。
所以在外要格外注意形象
倒是这个臭丫头,都两个孩子的娘了,哦不,马上就是三个孩子的娘了,还是这么孩子气
陈彦之心里这么想着,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
回到东宫。
秦骜第一时间就让钱太医给她请平安脉,并郑重的再次把她和肚子里的孩子拜托给了钱太医。
钱太医受到太子如此重托,内心火热而澎湃,恨不能以命报之。
“殿下放心,臣必保陈良娣和小皇孙母子平安”
陈福林腹中胎儿已有四个月,肚子已经微微隆起。
她就是觉着坐马车把肚子憋着了,没啥大事,歇歇就好了。
可太子不放心,非要让刚回来屁股都没坐热的钱太医跑一趟。
四个月大的胎儿,她又已经生养过了,只要不出什么意外,这个孩子定能平安出世。
钱太医看了,确实没什么事,小皇孙可健康了。
陈良娣原先身体底子就好,后来伤着了根本,这么多年慢慢调养,也都补回来了。
钱太医知道,这也是太子殿下这些年不着急要别的孩子的原因之一。
想着等陈良娣身子好了,怀孕生产才能尽可能不出意外。
陈福林嗔怪道“行了,咱们刚回来,您也让钱太医回家歇两天,给家里人报个平安不是”
既然没什么事,秦骜自然就放了人。
“既然陈良娣说了,你就回去歇两天,日后每三日来请一次平安脉即可。”
离家几月,钱太医也挂念家中亲人。
他心里高兴,忙谢道“臣谢殿下,陈良娣体恤,陈良娣若有何不适,随时派人来唤臣。”
秦骜摆了摆手,钱太医识趣地退下。
秦旭和秦熙这才凑了过来。
“娘,弟弟没事吧”
陈福林摸着两颗小脑袋,道“弟弟没事,你们父王就喜欢小题大做。”
秦骜在一旁听着,眉眼含笑,也不恼。
在冷酷又残忍的皇家,能有他们这般的贤妻佳儿,夫复何求
他无比庆幸,自己当年的一时兴起。
从想要培养出在东宫搅弄风雨的一块挡箭牌,助他清理后院,到后来发现她的小心思,还有陈家的得力,最后慢慢开始将她放在心上,再也没放下。
不知不觉,已经七年了。
她在他心里,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一角。
第二日早朝。
陛下回京后的第一次大朝会。
郑愿郑大人就站了出来,参益王插手朝政,中饱私囊。
满朝哗然。
这个插手朝政,并不是说益王不能干涉朝政。
而是他插手了不该他插手的政务。
陛下将工部给了益王,让他自由发挥。
可陛下和太子同时南下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益王就开始借机往吏部和户部安插人手。
美其名曰,父皇和太子皇兄不在,他作为父皇的亲儿子,堂堂亲王,自然要为国分忧。
郑愿有尚方宝剑在手,也拿他没办法。
只能卡着他塞进来的人,扔到那些不入流的位置上去。
但郑愿严防死守,还是叫益王得了机会。
太园湖后面的宫室修建到一半因为国库不丰就此搁置了,如今好不容易国库充裕了,此事自然要提上日程。
还有陛下和娘娘的山陵,已经开始修建。
这些工程向来都由工部和礼部督造。
上个月青州盐场送来上一季度的税银,户部转手就入了山陵银,拨给了工部。
结果这笔银子却没有落在工部头上。
准确的说,是没有全部落在工部头上。
入账的吏目信誓旦旦,说自己入账的时候拨给工部的是二十万两白银,工部尚书吴桥却说自己只收到了十万两。
还有凭条为证
户部也有账册,结果一查,那负责的吏目傻眼了。
青州明明送来的是二十万两银,他一个子都没动,银子就在库房放了一宿,第二日就拨给工部了。
结果账册上记的也是十万两银。
好家伙。
账册没问题,工部的凭条也没问题。
那就是这个吏目疯魔了记错了不成
户部尚书桓大人并不觉得是吏目疯魔了。
这是他手底下的老人,跟了他十来年了。
吏目这位置,官阶不高,却十分重要,非信任之人不可。
于是桓大人找上了监国的郑大人。
郑大人老谋深算,听下属将这事报了上来,眉头一皱,就知道事情并不简单。
------题外话------
今天先一更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