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4章 第 114 章

作品:《农家子的科举路

    这是何似飞中秀才后的第一个新年, 并且,年一过,按照本朝律法十五成丁, 他便可以成亲嫁娶了。

    即便真正的成婚时间得再推迟四个月,直到先帝丧期满, 可争夺女婿的乡绅们在年关便卯足了劲儿想从何家爷奶口中套话。

    他们不介意等四个月再落下文书, 但口头协定却可以早些订下。

    何家爷奶知晓自家孙儿的心意,但这会儿尚在先帝丧期, 不好对外说似飞心有所属,只能用似飞年纪尚轻, 当以科举为重这等理由来婉拒众家媒婆。

    这话倒是真没人怀疑, 毕竟何似飞年纪轻轻就连中小三元, 肯定是十分爱好读书的。

    此外, 因着何家爷奶一视同仁的拒绝了所有乡绅, 大家便没有什么心里不平衡的。总归所有人待遇都一样。

    而何似飞则正在家中和爷奶一起忙活着给各位乡绅老爷回礼。

    九月初二何似飞举办高中喜宴,木沧县不少乡绅都送来了厚礼,他收了人家的,自然得往来回礼, 拜年便是一个完美的回礼借口。

    何家爷爷奶奶识字不多,但老人家生活阅历丰富, 听着何似飞念九月初二的礼单, 能很快评估出当初每位老爷送礼的薄厚, 再拟定一份回礼。

    但有些价值数额太大的,老人家也犯了难。

    何一年爷爷道“这位木沧县的李员外送了五十两白银, 我和你奶奶一直不敢动, 就怕到时回礼对不上数。”

    何似飞想了想, 道“镇上有一家钱庄, 可将白银换成黄金,到时再用此黄金做成书籍或毛笔的样式。余叔曾说过李员外家孙子即将周岁,适合送有特殊寓意的东西。”

    何奶奶有些心疼,毕竟那是五十两银子,她低声道“我听成安他祖母说,似飞中了秀才,就算是半个官老爷了,那等商户出身的乡绅都是来巴结,才送的厚礼,咱们可以留一半,将剩下的做回礼。”

    何爷爷乜了她一眼,道“你以为我不知道这道理但你也不想想,那李员外之所以送咱们五十两银子,比别家贵重了足足十倍还多,不就是因为他们家有个同似飞年岁相当的闺女咱们似飞对人家闺女无意,便不好惹人家误会,还是将礼物都如数奉还。其他家的礼物,我不是就回了其价值一半左右的谢礼么”

    何似飞这才知道,原来回礼也有讲究,回的价值与所送价值相当,会让对方觉得你急于同他们撇清关系,一个搞不好还会落得个孤傲的名声;回礼太薄和不回礼,则显得扣扣搜搜。

    给商户出身的乡绅回礼,最好就是对方行礼数额的一半左右;

    给同为秀才或者有官身的其他老爷回礼,则应该在对方行礼的基础上,稍微搭一点添头,以表对前辈的尊重;

    至于给有意结亲的人家回礼,最好就是别人行多少礼,自己回多少礼,这便是一个婉拒的态度,双方面子上都好看。

    这等礼尚往来的交情,当真得自己经历过,才能了解其中门门道道。

    于是,单单是回礼单,何似飞就同爷爷奶奶整理了大半日。

    何家爷奶担心打扰了何似飞念书,剩下的采买愣是不让他掺和“原本这礼单就不该让你跟着我们一起拟,但我和你奶奶都不识字,礼单这么贵重,又不好找其他不相熟的人掺和,只能让你来念单子、写礼物。已经耽搁你很长时间,剩下的我和你奶奶操办着来就行。”

    何似飞道“我过年回来不就是为了陪爷奶么,这算哪门子耽搁,再说,你们带着回礼单去采买,也得识字。”

    何一年爷爷大手一挥,道“你写的字好看,这上面大概意思我能看懂,实在不懂的去镇上找人问。你就在家好好念书,明日一早我和你奶奶去镇上买东西,午饭留在锅里,你自己热了吃。”

    何似飞无法,只能在家读书练字。

    年后,爷奶忙着给各家回礼,依然留何似飞在家读书。

    不过,回到村子里后,何似飞当真有点坐不住,闲了就往田里跑,把农作物的长势与自己学的农桑辑要仔细对照,回屋后再记录下心得体会。

    偶尔撞见有大爷在练鼓,何似飞也会上手敲那么一会儿。

    不同于八九月时何似飞初学擂鼓,现在的何似飞已经懂了些许乐理,还会拨弹七弦琴,对节奏和升降调都有了些许认知,渐渐能擂出一点调子来。

    听得擂鼓的老大爷一愣一愣“诶,秀才公啊,这是怎么擂的”

    何似飞哼着一段腔调,一边擂着鼓,道“这叫夕阳箫鼓,用古琴和洞箫配合演奏效果最佳,但鼓点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配合着轻敲、重擂、侧敲等,展现出动静、远近等不同层次的推进和迭代感觉。”

    这话有些文绉绉,但何似飞一边说手上一边敲,老大爷一下就明白了什么叫层次推进和迭代,他不住感慨“秀才公真厉害”

    等何似飞回去后,老大爷还在跟人说“秀才公真不愧是秀才公,我敲了一辈子的鼓,都是自己瞎敲,秀才公这才学了多久啊,人家就能把鼓敲出曲调来”

    这话何似飞自然是不知道的,他觉得比起七弦琴,自己敲鼓可能更有天赋些,只可惜单纯的鼓乐难以被世俗认可,何似飞又不会专攻鼓乐,便都学一学,当作陶冶情操了。

    时光飞速流逝,很快就到了癸巳年四月,先帝丧期结束,草长莺飞,春光明媚。

    压了一年的百姓们纷纷将婚丧嫁娶提上日程。整个木沧县热热闹闹、喜事不断,接连几日都是有两三台花轿在城内游街。

    狭路相逢的新郎官们在高头大马上抱拳互相道喜,半大的小孩子们在街上窜着讨要喜糖红包,一天下来,衣服上的小兜都能被糖果塞满。

    沈勤益见着那红艳艳的喜轿就忍不住遐想“似飞、英儿,再过五日就到我和小妹成亲的日子了,到时她也坐这喜轿内,嫁到我家去。”

    何似飞和陆英对视一眼,心道又来了。

    这已经是沈勤益近些日子来第十次傻笑感慨了。

    不过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喜事之一,何似飞和陆英是不可能给他泼冷水的。

    沈勤益笑得看不见眼睛,道“似飞似飞,我先前写的那催妆诗如何你替我好生改改,万一到时被拦在门外不让我娶新娘子可就不好了”

    何似飞道“已经改好,勤益兄放心。”

    沈勤益又道“英儿啊,你和兰甫兄要为我挡酒,似飞这小子说他喝的第一杯酒得是订亲酒,兄弟能不能好好洞房,就看你们挡得如何了”

    陆英今年也十四,不复往日那不解风情的楞样子,听到他说洞房,脸都要羞红了,低声道“我给你挡酒就是,这可是在街上,到处都是人,你别把这等事说得太大声。”

    沈勤益这会儿是巴不得大家都知道他要成亲了,陆英的劝阻完全不起作用,他甚至还在人家新郎官骑马路过时高喊询问“郎君,娶娘子心悦否”

    那郎官也是开心极了,越过众人回应着吼道“悦”

    百姓们发出善意的哄笑。

    沈勤益又高喊“祝郎官新娘百年好合,白首不离”

    那郎官开心极了,从自己胸膛的内兜里摸出一把用红纸包裹的铜钱,抬手就往沈勤益那边散“一点微薄喜钱,望诸位乡亲们鸿运当头啊”

    “多谢新郎官”

    “祝新郎官和新娘子百年好合”

    “夫妻恩爱”

    “举案齐眉”

    周遭氛围愈发喜庆热闹,这下,即便是何似飞和陆英这俩暂时没娶妻计划的,也跟着人群喊了几句吉利喜庆话。

    转眼就到了沈勤益成亲这日。

    何似飞和陆英换上了琉璃青做底色,上绣有宝蓝色暗纹的伴郎直裰,跟随沈勤益去新娘家里迎亲。

    至于周兰甫,因为已经成亲,不再伴郎之列,不过倒可以作为同窗为沈勤益挡酒。

    到了十五成丁年岁的何似飞身形颀长,肩背也长开了,穿着绸面的琉璃青色直裰,盘扣顺着领口蜿蜒向下,施施然骑在马上,比其他所有迎亲、成亲的新郎官都要吸引人目光。

    因着今日迎亲,何似飞面上没有往日的冷肃,就连那一贯疏离的眉眼中都带着点点笑意,在满城春光中,显得温润含情。

    “何公子啊”

    不知是谁开始吼了一句,识得何似飞的百姓们都高呼起来“何公子”

    “何郎君何时成亲”

    “我就不求嫁给何公子了,你们谁能让何公子当伴郎来娶我,我也嫁”

    越是偏僻的小县城里,对姑娘、哥儿各种约束规矩便越少,他们便越是大胆,越是活得自在。

    此话一出,在何似飞旁边骑马的陆英成了众目之焦点,可怜的十四岁少年被人这么瞧着,才学会的驭马之术差点忘道九霄云外,连忙红着脸说“我还要考科举的,考中了再成亲。”

    “没事,咱先定上”百姓们起哄不嫌事大,惹得陆英脸上更臊得慌。

    人群中的陈云尚和高成安抬头遥遥看着那马背上的少年,某种钦羡几乎要溢出来真好啊,才刚刚十五岁,已经出落得风流恣意,加之年少有为,顷刻间便成了全城百姓姑娘眼中的香饽饽。

    不一会儿,就到了沈勤益新婚娘子的家门口。

    姑娘家大门紧闭,门口站着新娘子的堂兄们,瞧见沈勤益的一刹那,他们眼睛都亮了

    沈勤益赶紧下马给诸位兄长红包。

    几位兄长捏了红包后,立刻笑嘻嘻道“多谢新郎官的喜钱咱们第一道门,不考新郎官,考伴郎还请两位伴郎做一首催妆诗,咱们这道门便可以开了。”

    沿途跟来凑热闹的百姓立刻附和“何公子作诗”

    “何公子作诗”

    “哇哦”

    沈勤益不禁有些紧张,他只按照本地习俗准备了一首催妆诗,还是自己写好后叫何似飞不断修改的。

    哪想到新娘子的堂兄们不按常理出牌,这会儿就要让伴郎作诗,一会儿他进入后定然还有伴娘们拦截的二门,到时还得作诗

    这么短的时间,该如何是好

    沈勤益只能将求救的眼神看向何似飞。

    何似飞此刻正在下马,并没看到沈勤益的目光,他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掸了掸袖口,不假思索道“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阳台近镜台。谁道芙蓉水中种,青铜镜里一枝开。”「1」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