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4章 第 104 章

作品:《农家子的科举路

    一般情况下, 年长者同少年人说起自己的少年时,总会带着深切的怀念和淡淡的惆怅。

    遑论余明函已七十有四,同何似飞的年岁差了整整一甲子, 便总是不太喜欢同少年人讲自己的少年时。

    但此刻, 听着少年人用满是惊讶的语气,余明函感觉身体好像来了劲儿,道“我那个学堂距离牧高村多远啊, 更别提还得爬山, 年纪再大点听着这么长的路就闻之生畏, 也就那会儿精力充沛,下学堂后把书篮一放, 揣俩米糕,就跟伙伴往山那儿跑。”

    何似飞完全想象不出老师年少时撒腿就跑的样子。

    他所听到的余明函, 是连中三元名满天下的才俊, 是在政权迭代中三起三落的名士, 这两者无论哪个, 都跟撂下书篮, 揣俩米糕, 撒腿就跑扯不上干系。

    “怎么, 忽然提起这个”余明函疑惑。

    何似飞听了老师的少年事, 心中行路难的困顿郁结消散了些,笑着道“再过十来天就到重阳, 学生想请老师去家中做客, 还可一同登高远眺。”

    余明函这年岁,他的好友一般都入了土, 他的家人则在当年他风光时全部搬去京城, 在他落魄时同他划清界限。

    他已经忘了多少年没过这重阳节了。

    往常似飞也邀请过他, 但他以登山太累,你们几个同窗去游玩拒绝了。今年,似飞请他去家做客,估计不仅是似飞的意思,还有其长辈的盛情。毕竟,似飞刚中秀才,家中无论如何都得办场宴席,届时木沧县乡绅等也回派人来道喜。余明函这个老师自然不好缺席。

    想到这里,余明函问“你家定是要去的,不过,九月再办宴席,不会太晚么”

    似飞昨日从郡城回来的消息估计已经传遍了木沧县,村里、家中估计都开始张罗了。

    何似飞道“不晚,家中爷奶年纪大了,便只剩下学生自个儿来操办这场宴席,平日里学生还得念书,想必乡亲们会理解。”

    余明函道“这些事枕苗都会,届时让他帮衬你。不过,也别全让枕苗代劳,待你入京自立门户,各方面事都得有所涉猎,才不会被人糊弄过去。”

    何似飞道“是,学生知晓。”

    这时已经走到了余明函门口,他问“你何时回乡”

    “老师要同学生一道回吗”何似飞大喜过望,道,“具体日子还没定,不过,学生从过年开始,便参加县试,一直没来得及回去见爷奶。此次想在家多住些时日,待重阳过后再来县城。”

    余明函道“也好,那三日后一道去吧。家里房子可够住”

    何似飞道“够住,前些年卖木雕赚了钱,便给家里重新盖了砖瓦房,铺了地龙。冬日里老师要是冷,便可住在家里。今年过年我回家时,看到爷奶养了一只大公鸡和四只母鸡,日日可以吃上自家新鲜的鸡蛋。”

    何似飞到底是末世那个物资短缺到可怕的时代过来的,他不仅对海棠枝桠、柳枝这等植物有爱惜之心,还对那充满活生生、精神奕奕的动物带着无尽喜欢。

    过年他回家那会儿看到鸡窝,整个人眼睛都瞪大了,那几日天天起个大早惦记着喂鸡。惹得他爷奶无比心疼读书已经很累了,大冬天还得练习穿着单衣御寒。好不容易回趟家,又不好好多睡一会儿。

    余明函倒是啧了声“你这新奇又欢喜的语气,着实不像农户出身的孩子。”

    他也算是农户出身,幼时谁家没见过鸡鸭鹅的小时候经常用弹弓瞄准邻居那咯咯咯叫的大公鸡打,后来被邻居告诉爹娘,他就被揍了。

    何似飞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并非原主的事情被猜到。

    他笑着道“幼时家里贫穷,吃不上鸡蛋。再加上那几年时不时突发洪水,水流一过,就经常闹瘟疫,周围邻里都没有养鸡的。故此,学生才觉得新奇。”

    余明函同样笑呵呵道“你现在这样啊,看起来最多十岁。”

    话是这么说,三日后,余明函带着何似飞和余枕苗乘马车前往上河村,在途经的驿站里借宿一宿,翌日傍晚一行人便抵达上河村口。

    橘红到有些泛紫的太阳压在梢头,树下是一群端着碗纳凉聊天的村民。

    他们远远的听到马车声,一个个都站了起来,猜测“不会是何大郎回来了吧”

    “也有可能是过来相看的媒婆。”

    “媒婆不是早都来了几个么而且这个时辰媒婆来也不方便,我看啊,现下回来的,肯定是何大郎了。”

    “应该是大郎,前些日子报喜的官爷来,给何大爷说让他准备喜宴呢估摸着这会儿大郎该回来了。”

    “哎呀,何大郎真有出息,这孩子小时候就不喜欢说话,性子沉稳,脑子才聪明。”

    纵然旁人听不出这几个词中间有什么关联,不过反正是夸的没错了。

    “老何家祖坟真是冒青烟了,今年二月、四月、八月,官爷接连报喜,都说大郎是案首连中三个案首,人们都把这个叫连中小三元”

    “出息的不得了啊,十四岁的秀才呢我家那丫头小时候还追着何大郎喊似飞哥哥,你说”

    “别我说,不可能的。前些日子似飞还没回来,你没看到来咱们村的媒婆那都是坐着马车或者轿子的听说那些媒婆还不是给镇上的姑娘家说亲,都是县城里的富贵人家呢”

    有人疑惑“媒婆不都是男方请,去登女方的家门么”

    “那也得分情况啊,一家好女百家求,这好郎君也得百家求呢”

    正说着,马车已经驶到近前,车夫拉了缰绳,马车停下。余枕苗先跳下车,何似飞第二个下。

    他才露了个头,村民们就高呼起来“何大郎秀才老爷”

    “大郎回来啦”

    “黑蛋,快,快叫秀才哥哥”早在村民们看到马车的时候,就有人闻声走出家门,这不,一个抱着两岁大小男孩的妇人正在教自家孩子喊人。

    小男孩脆生生的声音响起“秀才哥哥何哥哥”

    何似飞笑着“嗯”了声,随后转身扶老师下马车。

    纵然年前那会儿回村,何似飞也享受了一回这样的欢迎场面,但今儿个父老乡亲们着实有些太热情了。

    想想也是,那回何似飞毕竟还没考科举,大家只是出于对晚辈的喜欢才欢迎他。

    这次不一样,他在县城学习两年多,突然发力,连考三场,三中案首。

    摇身一变,成了秀才老爷啊乡亲们自然激动。

    几日前他从郡城归来,下船那会儿也有木沧县百姓守着欢迎他,何似飞还能买水果答谢。可面对村里的乡亲父老,他只能挨个回应回去,毕竟都是看着他长大的。

    “多谢张叔,这位是我老师,余老。”

    “这位是我老师,这位是余伯,李四叔今儿个没拉牛车”

    “赵婶子好。”

    “二婶好。”

    最后还是闻讯赶来的爷奶把他们一行人从人堆儿里带出来。

    何爷爷奶奶在余明函面前不自觉有些拘谨,打了招呼后,赶紧帮他们挡了挡乡亲们,将三人迎回家。

    何家比起两年多前确实大有改变。

    以前的土屋茅草顶都被推翻重盖成了石砖青瓦,结实牢靠,即便是外面打雷闪电下大雨,也不担心屋里漏水。

    上河村没啥优点,就是地方大,毕竟当初为了安顿他们这些幸存者,朝廷法令便是说在此期间谁能开垦多少,那么那块地就归谁用。

    如此一来,即便荒地开垦无比费力,百姓们还是精神高涨,热火朝天的干活建造新家园。

    故此,后来何似飞赚到了钱,便丝毫不吝惜银子的给二老改善居住环境。

    给他们的钱二老都会攒起来,还是攒给何似飞的。于是何似飞只能从一些实际的角度出发,尽量让二老日子过得舒服些。

    何家人口少,便没盖那种几进几出的宅院,就简简单单的一进院子,不过庭院很大,养鸡、种菜都行。

    入门右手边是厨房和一个带地窖的储藏房,左手边是两间客房,正对着大门的是厅堂,同样,厅堂右边是爷奶的房间和一个浴房,左边则是何似飞的房间和书房。

    何似飞早早写信回来说老师和余管家会来小住几日,二老将客房打扫得干干净净,里面桌椅板凳都擦得光可鉴人,桌上摆着应季的应季的石榴、橘子,还有黄瓜。

    余明函道“两位有心了。”

    爷爷奶奶连忙摆手“哪里哪里,您能来家中,才是让家里蓬荜生光。”

    何爷爷觉得发妻好像说错了这个词,但他一时半会儿也想不起来正确的,便只好跟着笑。

    家里没有井,何似飞回来后便主动承担了体力活儿,给老师打水沐浴。

    何爷爷担心这个天洗澡会冷,稍微烧了一点点地龙,让浴房能暖和不少。

    如此周到热情的照顾让余明函心中十分温暖,他就知道,能养出似飞这样孩子定是和善人家。

    连中小三元何秀才回乡的消息翌日便迅速传遍了十里八乡,不过何似飞早有准备,他同时还说了高中喜宴定在九月初二,近期自己要侍奉二老,读书准备乡试,暂不接待来客。

    不然,就以周围父老乡亲们热情的程度,何似飞这些日子怕是别想看书了。

    何似飞是掐算着时间,一共带了三十六本杂书,打算在这几天看完。

    看杂书时不需要像四书五经那样全神贯注、不断誊抄总结,杂书对何似飞来说更像是消遣。因此,他在同余枕苗学习如何办喜宴时,每日的练字和锻炼也不会落下。

    在村子里锻炼自然不像县城中那样,还得稍微注意点形象。反正周围都是乡亲,他当初瘦巴巴病怏怏躺床上的样子大家都见过,何似飞便没了那些形象包袱,穿上普通的短打,将袖口绑紧,腰间扎着巴掌宽的布带,再次换上草鞋,头发高高绑在脑后,就能从家门口一路跑到田埂里,之后在田埂绕一圈,观察一下农作物的长势与自己看的农桑辑要中相不相符。

    因此,虽然时间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事情也做得很杂很多,但因其强度没有四书五经、思辨总结那样大,何似飞觉得浑身十分轻松。他甚至在跑步时看到村子里有老人敲锣打鼓,自己还上前学了下。

    从此,何似飞每日跑步,都要过去学一会儿敲鼓。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