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五十六章 诏旨
作品:《明末一家人》 赵孟关这种场面见多了,他看到赵恒吐了,反倒关心的问道“贤侄,你身体不舒服吗”
赵恒听着老刘刺耳的尖叫,在闻着浓重的血腥味,他实在待不住了,赶紧推开门跑了出去。
赵孟关看到赵恒出去,也跟着出来,等赵恒吐完后才说道“贤侄,这都是叔叔疏于管教的错,请贤侄万万不要怪叔叔”
赵孟关也知道单靠收拾老刘,实在不能让赵恒消气,但没办法,赵孟关是绝对不能处罚自己侄子的。
赵恒经过海盗之乱与今天的事情,变得成熟了许多,他知道自己父亲目前并无什么官职,就算自己的老丈人张文明,也只是个在乡举人,说句不客气的话,这种没有官职只有声望的知识分子,给你面子是面子,不给你面子你的面子就是鞋垫子
赵恒听赵孟关将他的侄子撇清,知道自己今天怕是报不成仇了,不过没关系,风水轮流转,自己还年轻,不怕将来赵署你落不到自己手里
赵恒擦了擦嘴,微笑的说道“叔叔这样处理小侄很满意如果没什么事情,小侄想要告退了”
这种说着违心的话让赵恒十分不舒服,在加上刑房里面传来老刘的惨叫声,赵恒巴不得早点远离这个魔窟。
听赵恒这么说,赵孟关松了口气,赶紧让赵财去准备车辆,同时安排人护送赵恒回家。
等赵恒离开锦衣卫衙门后,赵财才问道“老爷,您看这件事完了吗”
赵孟关哼了一声“哼哼,不完还能怎样要不是赵贺没有回来,我不知道京师的确切消息,今天怎可能如此低三下气的对一个小辈”
赵贺是赵财的儿子,也是当时赵孟关派去京师给陈名夏送信的那个心腹家人,现在赵贺已经走了三个多月,怎么一点消息没有传回来,赵孟关甚至怀疑是不是赵贺在半路上被杀了。
听赵孟关提到自己儿子,赵财也十分担心,他说道“请老爷放心,赵贺向来机灵,肯定能圆满为老爷办成那件事的”
赵孟关点了点头,看着远去大车的影子,赵孟关突然想到给自己惹麻烦的侄子赵署,他骂道“赵署这个混蛋在干什么赵财你去将他。。”
赵孟关原本想说将赵署这家伙抓起来抽几鞭子,但想到他是自己亲弟弟的唯一骨血,赵孟关到嘴边的话说不出来了,没办法赵孟关只好叹气道“去将赵署这个混蛋关起来,关上七天在放他出来”
就在赵孟关臭骂侄子赵署的时候,从大路上来了一个衙役,来到锦衣卫衙门前,看到赵孟关就在门口,赶紧上前跪到说道“百户大人,小人是知府衙门的衙役,府尹老爷派小人过来说有重要事情请百户大人过府协商”
锦衣卫虽然级别比知府低了许多,但因为锦衣卫属于中央直辖,同时还负责监督本地所有官员的言行,所以身份地位很特殊,没有什么重要事情,知府等文官是不会找锦衣卫过去商谈什么大事的
赵孟关听完一皱眉,问道“你可知道是什么事情”
那衙役摇了摇头,说道“具体事情小人并不知道,但听说是南京来的消息”
南京有什么消息难道又是流寇要渡过长江侵犯南直隶了
赵孟关想了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下问道“周大人还让你通知那位大人了”
那衙役说道“小人一会儿还要去指挥使司衙门通知毛大人”
赵孟关一听就知道了,肯定是流寇又出了什么问题。
赵孟关记得崇祯八年流寇烧了凤阳皇祖陵,当时南京一片风声鹤唳,南京守备、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镇守太监三位大佬联合下文,调浙江、江西、南直隶三省军队协防南京。不过那知道流寇虚晃一枪,在庐州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去了湖广,这样南京的危机才算解除。
当时赵孟关还在南京的南镇抚司当差,自然知道当时的情况,不过就算这么紧急也只调了周围几省的军队,现在却要调千里之外海南岛的军队,难道流寇真的渡过长江了
赵孟关叹了口气心想这纷纷乱世什么时候结束啊,他挥手让那衙役去指挥使衙门送信,自己则回府换上官服,去往知府衙门。
到了知府衙门,赵孟关被衙役引到二堂,知府周树光、同知蔡思淳,还有一个身穿六品官服的文官,正坐在堂中等候赵孟关。
因为赵孟关与文官不属于同一个系统,所以也不用怎么行大礼,赵孟关进屋后拱手道“周大人,蔡大人,解大人,让下官来可有什么事情”
其他二人没说话,知府周树光说道“赵大人,广州布政司衙门传来南都诏旨,等一会儿毛大人来了在宣读,请赵大人稍坐”
诏旨赵孟关看了看周树光身边的书桌上果然有一个黄缎子卷轴,赵孟关看到圣旨不免心中有些狐疑。
诏旨也就是圣旨,这东西历来都是从京师发来,怎么这次从南都发来难道京师出什么事情了
事情重大赵孟关也不敢乱问,只好坐在一边等候毛焦到来,屋中四人都没有话说,都在想着自己的心思,所以屋中寂静的可怕。
过了一刻钟毛焦的声音出现在门口,毛焦笑道“诸位大人到的好早,我老毛有些事情晚了,恕罪啊恕罪”
看到最后一人来了,周树光没等毛焦坐好,就从书案上拿起诏旨,说道“诸位大人,今天请诸位大人过来,是因为从南都传来的诏旨,现在毛大人来了,诸位跪下接旨”
毛焦刚到,根本不知道啥情况,一脸懵逼的看了看屋中众人,看到人家都跪下了,他没办法也只好跪下。
周树光看到诸人跪下,这才打开诏旨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国家受天鸿祚,弈世滋昌;保大定功,重熙累洽。自高皇帝龙飞奠鼎,而已卜无疆之历矣。朕嗣守藩服,播迁江、淮;群臣百姓共推继序,跋涉来迎,请正位号。予暂允监国,摄理万几。乃累笺劝进,拒辞弗获;谨于五月十五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位于南都。猥以藐躬,荷兹神器。惟我大行皇帝英明振古,勤俭造邦;殚宵旰以经营,希荡平之绩效。乃潢池盗弄,钟虡震惊;燕畿扫地以蒙尘,龙驭宾天而上涉。三灵共愤,万姓同仇。朕凉德弗胜,遗弓抱痛;敢辞薪胆之瘁,誓图俘馘之功尚赖亲贤僇力劻勷,助予敌忾。其以明年为宏光元年,与民更始,大赦天下。
屋中除了周树光其他人都不知道诏旨的内容,现在听到皇帝死了,蔡思淳与通判解大人、百户赵孟关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本章未完,请翻页
屋中众人大哭,这可让毛焦郁闷坏了,他没读过书,虽然不能算是文盲,但刚才周树光念得诏旨可完全不明白什么意思,现在看到屋中这些人哭的如此悲惨,赶紧捅咕身边的赵孟关问道“赵大人,出了什么事情,你们为啥哭啊”
赵孟关这时正哭的来劲,没办法只好低声说道“皇帝大行,还不快哭”
我靠,原来是皇帝死了这可是大事,毛焦赶紧咧开嗓子干嚎,作为岛上的最高军事将领,如果听到皇帝死亡的消息不哭,这可是大不敬,要掉脑袋的
其实屋中人都在装哭,他们品级太低,根本接触不到皇帝,就算祖坟冒烟了与皇帝有过交集,依着崇祯刻薄寡恩的性格,这帮官员也不会在皇帝死后哭的伤心欲绝。
所以半刻钟后,知府周树光先止住哭声说道“诸位好了,皇帝大行,但我们守土有责国事为重,不要在哭了”
一把手都这么说了,这几个官员也就不在装下去,起身收拾一下坐在一边,接来才是询问大家最为关心的一件事,皇帝死了新皇是谁
按照明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崇祯死了应该是太子即位,就算太子也跟着死了,崇祯可不是只有一个儿子现在诏旨上却说朕嗣守藩服,明显即位的新皇以前是藩王,所以北方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周树光知道大家的问题,所以也没等大家问,直接说道“诸位,布政司衙门除了转发诏旨外,陈大人还给各府正堂一封私人信件,大行皇帝三月十七日在京师殉国,流寇闯逆占领京师,太子及诸位皇子没于乱军南都诸位大臣与凤阳总督马大人拥立福藩在五月初一监国”
这段话信息量太大,除了皇帝的死因外,还有就是福王朱由崧上位监国,还是南都诸位大臣与马士英联合拥立的。要知道南都那些大臣与马士英可不是一路人,大臣们属于东林党,马士英可是阉党,现在怎么阉党与东林党联合了难道真像诏旨上说的那样,僇力劻勷,助予敌忾大家摒弃前嫌共同抗敌吗
二十年前那场公案大家可都还记得,朱由崧的老子朱常洵正是被东林党撵出京城的,怎么现在东林党转性了
同知蔡思淳就是东林党,他听到这个消息脸都白了,如果真是朱由崧登基,也就代表着阉党得势,那他这个根红苗正的东林党还能逃得了吗
不过周树光接下来的话让蔡思淳放下了心“还有依照廷臣会推,任命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与原礼部尚书王铎,二人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以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召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周树光说完看了看蔡思淳,又说道“黄道周起复吏部侍郎,恭喜蔡大人了”
蔡思淳听到自己的老师当了组织部副部长,马上脸色变得红润起来,屋中其他官员更是站起身拱手道贺。
赵孟关听到黄道周不仅起复,还当了管官员升迁的吏部侍郎,心中这个后悔啊,早知道如此,刚才就不能拿出一个小小牢头平息赵恒的怒火,怎么说也要抽自己侄子几鞭子表示一下诚意
本章完
7017k
天才本站地址。小说网阅读网址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