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公审
作品:《明末草头王》 “快,传信给县衙,让我父亲注意收拢原平的工匠。”
刘易身边的亲随领命而去,骑着马奔向了原平县城。
随着昭武军拿下了整个原平县,从那些士绅家中,缴获了不少的马匹。
林林总总加起来足足有二百多匹,整个原平县的马匹几乎被一网打尽。
短时间内昭武军不再缺马,完全可以将扩充骑兵马队的规模提上日程。
昭武军的基层军官,也是奢侈了一把,人人配上了代步的马匹。
这得多亏山西是边地,距离草原很近,虽然明面上断绝和草原的交易来往,但暗地里走私绝对不少。
这样一来,虽然合格的战马不多,但也不缺代步的马匹。
这要是在南方,一个县根本不可能找到这么多的马匹,即使算上拉车的驽马也没有这么多。
刘老爷接到了自己儿子的传信,便下令开始征集整个原平县的工匠。
那些被征集的工匠自然是不乐意的。
但是,当昭武军的刀子架到他们的脖子上之后,他们果断的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并且于此同时,刘家将昭武军的征兵点光明正大的设置在了,原平县内各大乡镇的集市中心,村镇口等最显眼的位置。
不出刘易预料,果然应征者寥寥
之所以会 出现这样的场景,刘易很理解。
最起码在崇祯十五年以前,天下百姓都还没有把反贼当成一个有未来有前途的职业。
在天下百姓看来,当反贼这一行非但没前途没未来,指不定一个不好就把自己的脑袋给搭进去了。
洪督今年在西澳的大捷已经传遍了天下,听说一口气砍了好几万颗脑袋,狠狠的震慑了一下人心,谁还敢造反
虽说刘家很低调,没打出造反的旗号,但原平县的百姓又不傻,老刘家又是封锁县城,又是抓捕知县和乡绅的,明显就是在造反好吗
傻子才跟着老刘家去找死
更重要的原因是,山西现在的局势还比较安稳,百姓远没有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
中国的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是这么的淳朴老实,只要有一口吃的,能活下去,又有多少人愿意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的呢
只不过,刘易却并不是很担心自家的昭武军会没有足够的兵员。
因为现在昭武军的预备兵员主要是那些身无分文,随时会饿死的流民,要卖儿卖女才能勉强过活的穷苦佃户人家。
而不是原平县现在还勉强能过下去的普通百姓
只要刘家能舍得往出砸钱,就不用担心那些穷的只剩下一条命了的流民会不动心
只要刘家公审完原平县的乡绅和大户,将原平县的田地拿到手,用田地做诱惑,那些一点田地都没有的穷苦佃户会不动心
只要舍得砸钱,刘家就不会缺了兵员
训练上一段时间,装备齐了兵甲武器,这就会是一只战斗力不俗的军队。
只要经历过几次战争,见过血,然后再严明纪律,赏罚分明,这就会是一只天下强军。
打天下,还得靠穷人
三日过后,原平县的局势已经被刘家给全面掌控。
大大小小的乡绅都被抓了起来,丢尽了县衙大。
明末的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一种十分严重的地步,大部分的社会财富,生产资料,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上。
占据了人口结构中绝大部分的普通百姓,却是贫者无立锥之地,需要靠卖儿卖女甚至是卖掉自己,才能勉强过活。
就算是这样,也仅仅只能勉强保证自己饿不死而已
刘家抓住了原平县的“少数人”,几乎就控制了原平县七八成的生产资料。
整个原平县数万百姓加起来所掌握的生产资料,也没有那十几家士绅人家加起来的多。
不得不说着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这一日,昭武军的军士们,挨家挨户的敲开了原平县百姓的家门。
无数的原平百姓,被强迫着前往原平县城门口。
城门外原本是一处空地,但现在却是出现了一座木制高台。
高台四周,一个个身穿腰挎长刀的昭武军军士站成一排,将高台包围起来。
他们统一身穿黑衣色军服,头上裹着黑色方巾,面容肃穆,看起来庄严威武。
原平县的百姓被安排在高台下,乱哄哄的站在一起,纷纷对着高台上的一幕指指点点。
高台上,刘易身穿甲胄,怀中抱着长刀,端坐在高台中央的一张椅子上。
而在他身后,几个威武的甲士站成一排,一个个挺胸凸肚看起来威武不凡。
但原平县百姓的目光却并不在刘易和他身后的甲士身上。
高台上,原平知县赵德全,王家父子,以及诸多乡绅,他们衣衫褴褛不复原来的光鲜。
被用绳子捆着,嘴里塞着布团,强按脑袋跪在地上。
看起来无比的狼狈
原平县的百姓们见此,不断的有人发出一声声惊呼。
“嘶,那不是知县老爷吗”
“还有王老爷,杨老爷,李老爷”
“这些大老爷们怎么被都押在这里了”
“那个是刘家的少爷吧这刘家是准备做什么真的要造反吗”
“”
原平县的老少爷们们都感觉很迷茫,心中也是难免会惶恐。
县城门口的空地很大,但现在已经站满了人。
但在远处,还源源不断的有队伍汇入高台下的人群。
等到原平县各村镇的百姓来的都差不多了,刘易从椅子上起身,上前几步高声说道。
“肃静”
刘易大喝一声,高台下的昭武军军士也是跟着齐齐大喝一声。
瞬间,原本还在交头接耳,喧哗不断的原平县百姓便安静了下来。
面对气势汹汹,杀气腾腾的昭武军军士,原平县的百姓们很从心的安静了下来。
锵的一声,拔刀出鞘
刘易将长刀高举过头顶说道。
“原平县的父老乡亲们,今日召集大家于此,我有三件事要宣布。”
“第一,本县知县赵德全自上任以来,横征暴敛,贪婪无度,纵容支持自己的侄子赵方庆为祸一方,鱼肉乡里,祸害百姓。”
“致使原平刑狱不明,善恶不分,纲常混乱,仁义不存,百姓民不聊生,黎庶哭于田野。”
“此贼子,上不能替代君王牧守一方,下不能为原平百姓张目,实乃无才无德,无信无义,不忠不孝之辈,当真该杀”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人心”
“大家说,此贼子该不该杀”
刘易大喝道,高台下的昭武军军士齐齐开口,将刘易的话复述一遍。
高台下的原平县百姓纷纷面露惊色,却没有人敢言语。
老半天之后,人群中才爆发出一阵喊杀声。
“杀当真该杀”
“杀了那狗官”
“杀啊”
“”
赵德全上任以来,在原平县可没干过什么好事,频繁的巧立名目征税,摊牌徭役。
损害了不知道多少百姓的利益
只是即便是这样,赵德全再怎么说也是一方父母官,大明朝积威尤在。
刘家要杀官造反,原平百姓不该掺和才对
那为什么刘易说要杀赵德全,能够得到这么积极的反响呢
原平百姓表现如此,自然是有原因的。
赵德全一上任,屁股便坐在了原平县的乡绅那边,纵容原平县的乡绅肆意侵占普通百姓的田地。
有百姓实在无法忍受,选择上告官府,这些百姓却连县衙的大门都进不去
非但如此,不到第二日,苦主便会被得到消息的被告带走,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不用多说了
并且,这样的事情还不是个例,自从赵德全上任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好几起。
其他官员虽然也是偏袒偏帮地主士绅,但绝不会做的这么明显,他们是讲究吃相的
而赵德全
自他上任以来,可算得上是原平百姓过的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