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8章 梁祝(九十二)

作品:《[综穿]莫名成了金大腿

    张比迁听到外头传来说话声, 立即抬手阻止副将说话,侧耳倾听。

    很快,外头传来通报声。

    他立即召人进来。

    小兵进来抱拳禀报“说是附近的山民, 看咱们不似叛军, 特意过来打听一下情况。”

    现在的山民都那么大胆了

    张比迁与副将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见了诧异。

    “既如此, 那便快快有请。”他们也想看看这群所谓的山民到底在卖什么关子。

    很快, 一个彪形大汉跟在小兵的后头走进了帐篷里,他身上穿着一身羊皮袄子, 头上戴着狗皮帽子, 脚下踩的是鹿皮靴子,若非做工粗糙,这一身也算得上富贵了。

    只见他进门后一言不发, 先是环顾了一下整个营帐, 直到看见张比迁深厚的神像时, 才骤然松了口气,连忙跪下来“草民叩见将军。”

    他的动作并不隐晦,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张比迁眯了眯眼睛, 往旁边挪了一步, 露出身后的神像来。

    汉子依旧跪着,头都不抬。

    “起吧。”

    张比迁喊了声起,那汉子赶紧的爬了起来, 然后下意识的, 目光又落到了那神像上面, 这一次看的更清楚,他脸上的表情也愈发放松了,甚至还偷偷的吁了口气。

    “你是本地的山民”

    “回大人的话, 小的是山民,也算不得山民,但凡家里有子嗣站住了,定是要去县衙报户籍的,这些年的税也是按时上缴的,只是咱们一家子住在山坳,轻易不得人来,说起来也算得上避世而居了。”

    这大汉说话有点儿硬拽文的味道,可见是读过书的,但学识应该不高。

    “既交了税,那就算不得山民了。”

    张比迁对这种遵纪守法的人物感觉还是挺好的,朝廷要养兵,养兵就要动到税收,世家大肆圈地却只交一些田亩税,人丁税当然也收,但谁都知道,这些世家家里是有隐民的,至于隐了多少,朝廷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像这样生了孩子就按规矩去报户籍的,可以说对朝廷是大大的忠诚了。

    “你今日来此,所谓何事”张比迁的语气都柔和了些。

    大汉哐当一声又跪下了“将军,梁地失守,梁王战死,瘟疫过去不到两年功夫,再加上这几年天旱,地里收成不好,不少山民下山求告梁王,梁王心善,发放救济粮,这才将局势稳定了下来,所以此次说是流民,是万万不可能的,草民自出生便长在这片山里,对外面不熟悉,但对梁王为人还是信任的,但凡去报了户籍的,去岁一共发放两次救济粮,每次一户一石粟,一石稷,吃饱是不能,但绝对饿不死,且咱们这也没到弹尽粮绝的地步,虽降雨少,可山中草木依旧旺盛,更何况,前年瘟疫之时,国师大人给每个村落都打了井,便是不能用来浇地,只用来吃喝都是够的而且,梁王殿下还免了两年的税收,咱们日子是过的下去的。”

    大汉絮絮叨叨的说了不少,总体意思就是想告诉张比迁,这所谓的流民绝对没那么简单。

    普通的老百姓,村子里有水井,梁王府还发了救济粮,哪怕天旱地里庄稼减产,普通老百姓也不至于把日子过成了流民,更何况梁王还免了税,所谓流民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大汉想叫张比迁相信的就是这一点。

    他怕梁地到京城路途遥远,消息有了疏漏,叫这些平叛的人失了戒备,从而被打个措手不及。

    其实自国师来了一趟后,张比迁内心已经有了想法,此时再用大汉的话一佐证,就可得知,此次必定不是简单的流民,而是有人假借流民之名行反叛之事。

    再联想此人自小在梁地长大,顿时眼睛一转,亲自弯腰扶起了大汉“侠士恩义,在此危难之时竟孤身前来相告。”

    “将军谬赞,着实是小的已经跟着大军足足三日了。”

    嚯,胆子不小啊

    副将们下意识的把手往剑柄上一落。

    好在大汉是个粗神经,没看出来什么,而是憨笑一声“先是村里的晚辈出门掏兔窝,看见将军驻扎后,他们几个没见识过,就斗胆趴在山上看了一眼,于是就看到大军祭拜国师神像,回头就跟家里的老祖奶说了,说起小的家中的老祖奶,那是个苦命人,幼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前岁又没了唯一的嫡亲孙儿,是国师大人救了她的命,又用一神像稳住了她的心,她性情好,尤其待族中小儿慈爱,那些小子对这个老祖奶呢,也是十分的关爱,这不,看见了与老祖奶一样的神像回头就跟老祖奶说了,老祖奶便哭着说将军也是信奉国师的,在家闹着不吃不喝,非要小的过来拜见将军。”

    说到最后,满脸都是羞愧,仿佛因为家中长辈胡闹,他们还纵着,是一件极其丢人的事情。

    但他偏偏还来了,这证明什么

    证明人家纯孝啊

    而且人家来说废话了么没有

    人家不仅点名了叛军不是流民,而是有组织的反叛,再者,人家还点名了,人家来通报消息可不是因为仰慕你张比迁的才华,人家是因为家里的长辈一哭一闹三上吊才来的,长辈为什么哭啊因为国师。

    张比迁头皮冒汗。

    怨不得国师突然送来这么一个神像呢。

    他吞咽口水,状似无意的说道“先生纯孝,也是你家中老祖母心存善念,只不知,这梁地如你老祖母这般的人又有多少呢”

    “国师大善,救梁地数十万百姓,尤其梁王城,据说那里有一片碑林,碑林之上纂刻的皆是当初瘟疫时逝去的百姓名讳,以供后世之人祭奠。”

    干得好

    要不是自持身份,张比迁都要爆一句粗口干的真特娘的爽快。

    可到底在京师待久了,好好的大将军也染上了文人爱演戏的臭毛病,这话一出,眼圈都红了,连连点头“好,好,好啊,国师乃天子挚友,更是嫡皇子之师,他的慈爱,老百姓看得见。”

    一副狂热的国师粉模样。

    果不其然,他这一表态,大汉也跟着红了眼圈“是啊,若国师还在梁地,定不愿看着老百姓被叛军搞的民不聊生。”

    什么意思

    张比迁突然不高兴了。

    什么叫做若国师还在梁地,国师那是京师的,是大晋的,是皇帝的,什么时候是你梁地的了

    简直臭不要脸

    张比迁这个老实人内心气的要死,脸上还不能摆出来,得笑呵呵的“是啊,国师心善,在京师时,更是每日在药圣宫山下布施汤药,今年这么冷,京师都没病死过人。”死的都是老人,那是寿数到了,做不得数。

    大汉这下子是真的哭了。

    怎么说呢

    就算瘟疫没了,可人身体底子到底伤了,光去年一年,族里就死了十六个,大多是年迈之人,但也有亲近的,年岁差不多的兄弟啊。

    “国师回京后,还经常挂念梁地百姓,只是到底有梁王在,陛下也不好过多言语,只时常安慰国师大人梁王乃是慈爱王君,对百姓不会差的,谁曾想”

    谁曾想那些该死的反叛军竟然杀了梁王,夺了梁地。

    大汉只觉得这张将军果然不愧是国师信众,说的话熨贴的叫他恨不得与之抱头痛哭。

    但张比迁也看出来了。

    这大汉恐怕不是所谓的山民,而是某个氏族遗民,但眉目疏朗,眼神真挚,可见也没什么坏心眼,张比迁觉得这人可以用一用。

    别的不说,在这山里带带路还是行的。

    张比迁得了个本地人相助,叛军那边也碰到了头疼的事情,其中最叫人头疼的,就是百姓对他们的抗拒,在他们心里,梁地自瘟疫起该民不聊生的,国师来赈灾了又如何,那可是瘟疫,死掉的人绝对不可能只有几万,甚至在他们的心里,梁地的死亡人数,是国师为了面上好看,所以瞒报了的。

    梁地旱情已经持续三年。

    三年粮食减产又碰上瘟疫,这里的百姓必定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他们经过周密的调查,觉得在梁地起事是最好的,这边流民多,百姓苦,梁王府又差不多死绝了,只要杀了梁王,就能起事,可偏偏,他们遗漏了一点,那就是这群人,特么的早就有了信仰

    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点儿都不匮乏

    相反,因为范婉的传教,他们更信奉道法自然,觉得众生皆苦,他们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命运抗争,而不是与人抗争,除非叛军能拿出比朝廷,比梁王更大的好处来,否则的话,他们才不会相信叛军的鬼话。

    梁王给了他们救济粮,派了农事官指导他们种植旱地作物,朝廷给了他们新的生命,将他们从瘟疫的苦海中解救出来,国师给了他们心灵的安慰,让他们能够享受心灵的寂静。

    所以说,叛军能给他们什么呢

    什么都不付出就想要他们出生入死,简直痴人说梦。

    是的,范婉什么都没教会这群老百姓,只教会了他们什么叫做不见兔子不撒鹰,在梁地上,梁王有功,朝廷有恩,就连她这个国师,都有敬,唯独对这群叛军,没有尊,只有恨。

    好容易平静安定下来的好日子,被这群人给破坏了,还叫他们追随

    异想天开

    所以现在叛军面临一个很严重的局面,那就是他们征不到兵了。

    将帅三千却无兵丁一人。

    从京城来了梁地半年有余的叛军头子麻爪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