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千七百八十章 怂
作品:《闪婚夫妻宠娃日常》 唐承安看着眼前无边的景色,感叹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人写的诗,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呀。”
中午,他们在山间的休息点简单吃了些自带食物,品尝了清甜的庐山云雾茶,稍作休整。
下午的行程相对轻松,他们游览了美庐别墅、庐山会议旧址等人文景观。
唐无忧结合历史,给孩子们讲述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让两个孩子对庐山除了自然风光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夕阳西下时,四人结束了一天的游览,踏上归程。
回酒店的车上,唐小次虽然又累得眼皮打架,却还强撑着和唐承安讨论着是含鄱口的云海更壮观,还是三叠泉的瀑布更神奇。
唐小初则安静地看着窗外,回味着这一天的所见所闻。
唐无忧看着两个孩子,脸上露出不温和的笑意。
这次庐山之行,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更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他们互助、坚持与欣赏。
这些,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加生动和珍贵。
夜幕再次降临,庐山在星光下静谧安详。
酒店房间里,唐小次在睡前迷迷糊糊地嘟囔:“舅舅……明天……我们去哪里呀……”
唐无忧替他掖好被角,轻声回答:“明天,我们去看看白居易草堂和花径,感受一下另一种风格的庐山。”
晨曦微露,庐山在鸟鸣中苏醒。
薄雾如轻纱般缠绕在山腰,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山野气息。唐无忧第一个醒来,看了看时间后,轻声唤还在睡梦中的两个孩子:“小初,小次,该起床了。
今天,我们要去寻访一位古代大诗人的足迹。”
唐小初迷迷糊糊,睁开了眼睛,声音因为刚醒,难得软糯:“好的,舅舅。”
唐小次揉着惺忪的睡眼,半睁半闭,咕哝着钻进唐无忧怀里:“舅舅,我再睡五分钟就好……”
唐承安伸了个懒腰,凑过来:“哎呀,是谁昨天信誓旦旦说,今天会第一个起床的?”
他故意凑到小次面前,点唐小次的鼻尖:“看来,有人要食言咯!”
激将法起作用了。
唐小次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我才没有食言!
我这就起床!”
早餐时,唐小次有些迫不及待。
唐小初安静地喝着粥,眼神却不时飘向窗外。
唐小次一边喝粥,一边叽叽喳喳问个不停:“无忧舅舅,白居易真的在这里住过吗?
他为什么要来庐山呀?”
唐无忧轻笑着说:“白居易被贬官后,在这里建了草堂,住了三年多。
他写了很多关于庐山的诗,等会儿,我们就能看到他笔下的风景了。”
出发时,阳光已经穿透晨雾,在林间洒下斑驳的光影。
他们沿着一条石径漫步,路旁溪水潺潺,古木参天。
与前三叠泉的险峻和含鄱口的开阔不同,这里的景致显得清幽雅致,别有一番韵味。
“这就是花径了,”唐无忧指着路口的一块石碑说道,“传说白居易常在这里散步赏花,吟诗作对。”
唐小次睁大眼睛:“那……他是不是也走过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呀?”
“也许吧,”唐无忧笑着揉揉他的头发,“千年过去了,路可能变了,但山水依旧。”
步入花径,仿佛走进了一个绿色的梦境。
两旁古木蓊郁,枝叶交错成拱。
阳光只能从缝隙中漏下,在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不知名的山花在路边悄然绽放,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偶尔有蝴蝶翩跹而过,又消失在密林深处。
唐小次突然停下脚步,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写的,是这里的景色吗?”
唐无忧赞赏地点头:“虽然写的是江南春色,但意境相通。小次能联想到这首诗,太棒了!”
“嘿嘿!”唐小次被夸的昂起小下巴,开心的嘿嘿了两声。
沿着花径漫步约一刻钟,眼前豁然开朗。
一片古朴的建筑群,出现在苍翠的山坳间。
白墙灰瓦,飞檐翘角,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得益彰。
“这就是白居易草堂了。”唐无忧的声音不自觉地放轻,仿佛怕惊扰了这里的文气。
草堂依山而建,朴实无华。
堂前一方小院,植有几竿修竹。
堂后一泓清泉,潺潺流过青石。
置身其中,仿佛能看见千年前那位诗人在此煮茶吟诗、观云听泉的身影。
唐小次好奇地打量着简朴的屋舍:“大诗人就住在这么小的房子里呀?”
唐无忧蹲下来与他平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次,精神的丰盈远比物质的富足更珍贵。”
唐无忧撇嘴,小声嘟囔:“才怪!”
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
钱才是最重要的!!
“嗯?”唐无忧瞥眼看他,“你说什么?”
唐承安咳嗽两声,一本正经:“我没说什么!
我觉得,你说的对极了!
精神的丰盈远比物质的富足更珍贵,钱财权势什么的,太俗了!”
“……”唐无忧翻了个白眼,懒得搭理他,带着两个孩子,继续参观。
唐无忧为孩子们讲解着白居易在庐山的生活和创作,讲述他如何在此写下《庐山草堂记》、《大林寺桃花》等名篇。
两个孩子听得入神,连最活泼的唐小次也安静下来,睁着大眼睛认真倾听。
在草堂后院的石桌旁,唐小次突然提议:“我们可以在这里读一首白居易的诗吗?”
“可以。”宠弟狂魔唐小初点头赞成。
唐小次从背包中取出诗集,翻到《大林寺桃花》那一页。
四人围坐在石桌旁,由唐小次起头,和唐小初一起齐声朗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亮的童声在山谷间回荡,与泉声鸟鸣相应和,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读罢,一时间四人静默无言,只感受着诗句中的意境与眼前景致完美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