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3章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作品:《典籍华夏:我的直播对话古今

    原来如此

    听了吴思衡条分缕析的解读,令人信服。

    直播间的弹幕,承担了联结两个节目的责任,将这番解读打在公屏上,顿时引发了强烈共鸣。

    张凡,原来是这个意思

    这一期典籍华夏,剥离的不止是诸葛亮的光环。

    还有关羽连青龙偃月刀都用不上了

    但在节目快结尾的时候,张凡却说,那个坐在四轮车上,不会说话也不会动作的泥胎偶像,才是真的诸葛亮。

    同样地,供奉在很多人家中,神龛上日日享受香火的关羽,才是真正的关二爷。

    历史的真相应该被尊重,但人们心中那个无所不能的偶像,却不必去刻意颠覆。

    这一点,诸葛亮临终前,应该是已经看得明明白白。

    或许他也曾经因为罗贯中的胡编乱造而不满,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看着四轮车上那个容貌酷似的木头人,以纵声长笑,来表达了某种和解和安慰。

    三顾茅庐也好,舌战群儒也好,草船借箭也好。

    做过的,没做过的, 重要吗

    重要的是, 一千八百年后,华夏仍在,伟大的汉王朝仍在

    理想照进千百年后的现实,这让诸葛亮死而无憾。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诸葛亮带着一生的辉煌成就, 带着万世的追思崇拜,溘然长逝。

    而张凡的身影, 却缓缓由虚入实, 站在那张普通的行军床边上,脸上的表情无悲无喜, 淡淡诵道

    “可托六尺之孤, 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忠,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 吾见其人”

    呼

    这两句话, 让正在沸腾的弹幕, 重又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细细咀嚼着其中蕴含的深意, 再与诸葛亮光辉灿烂的一生相互印证, 越来越觉得贴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这与诸葛亮出师表中自述的,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刚好相互印证

    而后来又有刘备的白帝城托孤, 更是契合得天衣无缝。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诸葛亮用一生的鞠躬尽瘁,来证明了刘备的选择没有错, 堪称君子。

    孔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 未见其人也。

    夫子说,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 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 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可是张凡却说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只是一个字的修改,便仿佛从画面中重新映射出诸葛亮的万丈光辉

    至圣先师孔子,以圣人之身, 尚且不敢想象的那种完美,在七百年后, 被一个叫诸葛亮的人,真正实现了

    躬耕南阳时,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纵然有机会出世,却因为并不符合理想而放弃。

    卧龙出山后,矢志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纵然事不可为,却至死都没有动摇。

    诸葛亮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此时,画面中一道微光,迅速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光芒竟是起于张凡身后,起于那个从诸葛亮手中跌落,落在地上的鹅毛扇上。

    居然

    还有后续

    亿万观众眼前一亮,目不转睛地盯着。

    典籍华夏,第九期, 主题为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这是杜甫用来盛赞诸葛亮的诗句,其中羽毛二字,指的便是诸葛亮手中四季常摇的鹅毛扇。

    现在,随着张凡那两句流传千古的评语说出,仿佛是诸葛亮的魂灵未远,用最后的力量催动鹅毛扇发出光芒,那微光越来越强盛,到后来竟是令人不敢逼视。

    与此同时,跌落在地上的鹅毛扇,轻轻漂浮起来,仿佛是拥有了生命一般,在空中飘飘荡荡,落到张凡掌心。

    张凡微笑,信手挥洒。

    于是刚刚入手的鹅毛扇,再次凌空蹈虚,在虚空中光芒四射,重又化作一枚枚如醒世明灯一样的羽毛,在空中穿针引线,渐渐织成一幅十分熟悉的图案。

    图案中,有巨大的书架顶天立地,将整个画面的背景,化作一派无上的庄严。

    书架凝聚实体的那一刻,一枚枚裹挟着历史厚重,却又轻灵飘逸的羽毛,仿佛功成身退,惬意地散落在书架各处,为这肃穆庄严的图景,增添了一抹生机灵动。

    张凡转身,从书架上恍若随意地拿起一本古朴的书册。

    尘灰弥漫,那是一千八百年沉淀的岁月。

    轻轻掸去书册上的灰尘,张凡轻轻翻动泛黄的纸张,仿佛再次翻开了那个乱世中英雄辈出的时代。

    “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历史书又太大,装得下华夏上下五千年的风云。”

    “在历史书上,随手翻过的一页,随意划过的一笔,可能就是他们的一生。”

    结束语了

    当那个横亘天地间的巨大书架出现时,所有熟悉典籍华夏的人都知道,这一期的直播,即将圆满结束。

    可是,圆满么

    正如张凡刚才所说,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时隔近两千年,许多人,许多事,早已掩埋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再也无法还原真相。

    罗贯中笔下,并非真正的诸葛亮。

    可谁又能确定,典籍华夏里演绎的,是真的诸葛亮呢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在那个时代,诸葛亮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就是坚持理想的先锋。

    这就已经足够了

    就如张凡最后说的那样,那个始终在车上微笑着的木偶,就是真的诸葛亮。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时针指向20点59分50秒的时候,张凡最后说道“一生很短,我们终将失去。所以,不妨大胆一点,做一件事,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至此,画面定格在张凡最后微微神秘的笑容上,随即渐渐淡去。

    典籍华夏第九期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圆满收官

    生产队的驴们,毫无意外地被再次疯狂提名,打喷嚏打得严重影响拉磨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