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镇长之无缘悲哀
作品:《卿舞飞扬之花满人间》 在他离开小镇的一年后,便见一位穿着官服、气宇不凡的年轻人,在县长的陪同下,带着一行随从,浩浩荡荡的来到了这座小镇上,不仅给那几户人家和大夫带了厚礼而来,还给当地的乡亲们带来了当地从未见过的粮作之物,并让随行中的一位先生给当地乡亲们讲述新作物的种植之法,安排随从亲自教会如何栽种。
那位大官在小镇上足足呆了五天,见带来的粮作之物已经很顺利的进行了栽种,便在离开之前,在小镇的入口处立下了这座牌坊,为这座小镇取命为了“再来镇”。
这位大官在立下牌坊时,镇上所有乡亲都无一例外的到了现场观礼。
相传大官当时除了对小镇乡亲们的感恩之言外,还特别说明了为小镇取命的缘由
一是感谢小镇乡亲们的救助之恩,兑现自己承诺。
二是祈愿从今往后,小镇的乡亲们都能丰衣足食、温饱不忧。
三是讴歌小镇纯朴的民风,希望通过自己将这座“再来镇”之名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来到此镇感受这纯朴的民风民俗。
总之,因那位大官在这座小镇上立下的这座牌坊,的确使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再来镇”的名气大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特别更吸引了一些准备参加科考的年轻人,希望能借此大官所立之牌坊,沾上考取功名的福气。
不过随着这位大官的去世,以及朝代的更替,曾经名扬各地的“再来镇”便再没多少游客和年轻人前来,曾经热闹不已的“再来镇”,便渐渐没落,但大官带来的粮作物栽种之法,却让小镇上的乡亲们从此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发愁。
“再来镇”的现任镇长叫赵丞,镇上本地人,今年刚年满四旬。
赵丞自出生起,其父便对他期望颇大,希望他有一日能成为当朝丞相,故取名单字“丞”。
因其家族世代从商,家境在镇上尚算不错,一向极为羡慕那些考取了功名的人家,自己年轻时没能考上什么功名,便盼着自家儿子在自己有生之年,能考个功名光宗耀祖。
因此自赵丞刚学会走路开始,其父在每月初一时便必带着他去叩拜那大官所立之牌坊,在家中也供奉着“文殊菩萨”让其每日早晚叩拜,其母则每日便抄经念佛。
在赵丞三岁起,其父便从县里专门请了个教书先生来给他开蒙、授课。
不想赵丞参加了无数次县试都未过,后又从其他县里请了个颇有名气的先生、还有算命的道士给他看看,究竟这一生能不能有做官的福气,谁知先生和道士都给赵丞断了个“与官无缘”,自此才结束了其每月叩拜牌坊的规矩,家里供奉的“文殊菩萨”自此以后也只是每月初一早晚才去叩拜一下。
而那教书先生和道士给赵丞所断之言,一时也将赵父对赵丞的所有期盼给砸了个空,见儿子无法成气候便给气了个半死,躺在床上快一年时日才把身体给慢慢养好。
而赵丞经受了十多年来读书的“折磨”后,也是再不愿摸书,便只愿效仿父亲祖辈们经商。
本来赵父还打算待赵丞成亲诞下子嗣后,便可在孙儿这辈里求个读书人当官,不想赵丞娶妻娶妾快五年,女儿倒是生了快十个了,就是没得一个儿子,便又请来算命道士给帮忙看看,却不料又给赵丞断了个“与子无缘”,这下可气得赵父只剩下了一口气。
许是赵父心中执念太深,在快咽下最后一口气之时,到死都不愿放弃一丝让儿子当官的念头,便让赵丞在身前立下誓言,就算是花钱、找关系,做个“镇官”也行。
迫于父亲的临死之言,一心本想从商的赵丞无耐只好答应了父亲、立下了誓言。
看着父亲瞑目之后,赵丞才算是长舒了一口气,再不用背着那沉重的“当官”包袱了。
而自己在父亲临死之时所立誓言,赵丞还是很快便作了兑现。
在安葬好父亲后,便从家里的积蓄拿出不少银两,托关系找到县长,又给乡长送了些好处,便很快实现了父亲一生的愿望,坐上了“再来镇”的镇长之位。
那一年,赵丞刚好二十岁。
不过许是自小来自于父亲的压力太大,加之自己从小无论如何死记硬背,那四书五经的内容,都如同风吹一样,读过便忘。因此,赵丞从小便十分胆小怕事,即便当上这镇长之后,也是极为的不自信,为人处事更是唯唯诺诺。
好在镇上也从没有出过什么大事,加上其为人较为本份老实,较会处理好与乡长、县长的关系,平日对镇上居民也是颇为照顾,因此这镇长之位坐得倒是极稳,一坐便是二十年。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