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17、故去
作品:《德昭大宋》 时间来到了九月份。
大宋朝堂上下发现,他们一直担心的,辽国的南下大军。
始终不见踪影。
传讯的飞骑一日三报,带来的消息都是边关安宁,没有大军靠近的踪迹。
这种一反常态的情况,让赵匡胤等人都是有些焦躁。
赵匡胤担心,辽国这种完全不同以往的反应,会不会是想和当初赵德昭攻打西京一样,在谋划着自己意料之外的地方。
只有赵德昭,对此毫不在意。
身为后世人,且在辽国兜了一大圈的他,对于辽国根本没有其他人那样的恐惧。
别说他们不来,就算真来了,赵德昭也丝毫不惧。
左右不过是打一仗罢了。
总比自己现在做的事情要简单的多了。
想到这,赵德昭就是一阵头疼。
这段日子里,赵德昭在陶谷的配合下,开始梳理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
每天,他不是和陶谷一起研究那份人员名单,就是采买礼品,拜访各种对象。
各种称呼、关系、人情世故,几乎都快把赵德昭的脑子给挤爆了。
若不是对方因为赵德昭的身份而有意亲近,再加上熟悉这些事情的管家王顺从旁协助,赵德昭还真应付不来这种高强度的交际活动。
这也间接说明了,之前的赵德昭到底有多么不受人重视。
在前身的记忆里,即便是逢年过节的,几乎也只有舅舅贺山,亦或是二叔、姑姑之类的人才会来看看自己。
现在骤然多了这么多需要往来的对象,实在是让赵德昭有些麻爪。
这一天,在拜访完了一家柴文意的拐弯亲戚之后,赵德昭便准备回自己的府邸了。
中途,在经过四安坊的时候,赵德昭停了一下,便调转马头,去了昭明寺的方向。
随着蜀地的大量财富涌入,开封府的面貌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作为曾经的开封府贫民区,四安坊如今也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样貌,人流如织,商铺林立。
曾经破落的昭明寺,看着也是经历过了翻修,屋舍都翻新扩建了许多。
只不过,那原本朗朗的读书声,却消失不见了。
赵德昭皱了皱眉头,来到了大门口。
知客僧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位曾经的大金主,他连忙笑着迎了上来。
“施主,好久不见了。”
“好久不见。”
“施主可是要进去礼佛”
“嗯,你们主持在吗我想见见他。”
听到赵德昭的问题,知客僧顿了一下,随后才说道
“施主要找的,可是怀远主持”
“正是。”
“这个”
知客僧犹豫了一下,才说道
“不瞒施主,怀远主持已于旬月之前圆寂了,现在寺里是怀明师叔在主持。”
“圆寂了”
赵德昭愣住了。
回过神来的赵德昭还是进了昭明寺里面,与那位叫做怀明的主持相谈了一阵。
从对方的口中,赵德昭知道了大概就在一个多月前,赵匡胤班师回朝前不久,怀远法师便于夜间圆寂了。
寺中的大小事务就这么落到了现在的怀明法师手里,故而原本那些给幼儿教学的事情,也就停了下来。
看着赵德昭一身富贵打扮,怀明很热情的表示自己可以继续让人维持原来的教学工作。
至于代价,无需多言。
赵德昭看着怀明那一身宽厚的身板,笑着摇了摇头,最后在怀明失望的目光中离开了昭明寺。
随后,赵德昭出城,一路向北。
从渡口横渡了大河,赵德昭趁着月色在大河北面的山坡上好一阵搜索,才找到了那一尊刚修好没多久的坟堆。
坟墓非常简单,只是一个半人来高的土堆和一块砂岩镌刻的墓碑。
赵德昭看着墓碑上的“怀远法师之墓”几个字,长叹了一口气。
虽然自穿越而来,赵德昭都快数不清自己杀了多少人,又见过了多少的尸体。
可是直到这一夜,赵德昭才有些明白了生离死别的感觉。
赵德昭在怀远的坟墓旁边待了一夜,说了很多很多很多的话。
比起他当初写下来的,最后烂在地窖里的那些书册上的东西。
还要多得多。
这些话,也就只能讲给死人听了。
等到日出升天,阳光再度洒下的时候,赵德昭便重新收拾好了情绪,牵着马原路返回了。
回到城里的赵德昭盘算着反正已经错过了朝会,他也就没有往皇宫赶了,而是直接去了陶谷府上。
他准备在这里等陶谷下朝。
就在陶谷的家门口,赵德昭正好和一个人撞见了。
那是陶谷的儿子陶鄑,之前,因为科举舞弊桉,陶谷断送了入相的前路,陶鄑也是落得个永不录用的下场。
故而现在的陶鄑每天都是在外风流快活,荒唐度日,看起来是准备彻底的当一个富贵闲人了。
这些天赵德昭天天来陶谷府上,还是在今天才见到陶鄑一面。
面对赵德昭,陶鄑的态度也是随意的很,甚至连招呼都没打一个就直接登上马车走了。
看方向,应当是去瓦市子那边。
对此,赵德昭也没怎么在意。
反正他又不是陶鄑的什么人,也管不着他。
再说了,有赵匡胤永不录用的处罚在这,陶鄑一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他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赵德昭在门房的迎接下到了偏厅落座,随后便开始等待着陶谷下朝。
然而今天的朝会似乎有些久,一直到赵德昭在陶谷府上吃过了午饭,再睡了个午觉,陶谷才回来了。
见到赵德昭之后,陶谷就是急切的问道
“你昨天去哪了,怎么没参加朝会”
赵德昭说道
“有个朋友过世了,我去拜祭了一下。”
听到这,陶谷的神色也是一顿,随后他叹了口气说道
“生老病死,看开些吧。”
“怎么,今天有什么大事吗”
陶谷点头道
“边关来信了,辽国南下了。”
赵德昭顿时来了兴趣。
“哦,来了多少人,从哪里来的”
“人数不清楚,然后,从哪里来的都有。”
“这是什么意思”
陶谷的话让赵德昭有些不明白了。
随后,陶谷便开始解释起来。
自前几日开始,北面各州便发现了有异族在境内出没,只不过这些异族大多都是规模不大的小队伍,而且出现的地点也乱七八糟的。
压根不像是有规模有组织的大军,也没有什么相对固定的行军路线可言。
反而是四处乱跑,到处出击,见到什么就抢掠什么。
不少侦骑都回报说,发现很多异族甚至是抢掠到一些收获就直接北返了。
这架势,根本不像是辽国的大军南下。
反倒更像是秋冬时节常见的打草谷。
只不过这个规模比起往年,要大了数倍不止。
几乎就在天的时间里,整个大河以北便处处烽火,百姓们都在仓皇的往城池里面逃窜。
“辽国这是有能人啊”
陶谷最后叹息道。
原本就如同赵普所说的那样,辽国一旦大军南下,对于大宋其实是一件好事。
这样更能动摇辽国的根基。
可现在,辽国分明是意识到了自己的短处,所以选择了一种更加稳妥的方式,对大宋进行反击。
而且谁都清楚,这并不意味着辽国服软了,而是说辽国正在整顿自身,积蓄力量。
再给予大宋以雷霆一击。
赵德昭听完,也是跟着紧锁眉头。
辽国这一招,虽然不如直接南下攻打开封那么立竿见影,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对于大宋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现在整个大河以北的民生都被彻底的打乱掉了。
而一旦大河上冻之后,这种混乱就很有可能继续向着南方扩散。
后世有句话,叫再差的秩序,也好过混乱。
因为一旦社会秩序崩塌,进入混乱状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文明断层。
到时候再想重新续上来,可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了。
不然,怎么会有科技发展靠考古的戏言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