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长生榜,第十二名陈抟老祖
作品:《长生金榜现世,我竟然是苍龙七宿》 天籁之音继续
皇皇九州,有人三十而殁,有人六十而终。
有人历经百年而不衰,依然健在。
有人遍历王朝更迭,却青春常驻。
短寿之人如驹过隙,任光阴蹉跎。
长生之人坐看世间变迁,只当作游戏一场。
盘点任光阴如东逝水,却依然长存于世的人物。
九州长生榜。
大明奉天殿
“长生金榜”
朱元璋率众大臣矗立于殿外,满腹狐疑。
“是何人在故弄玄虚,长生这东西,俺可不信。”
众巨听闻齐齐跪倒。
如此忤逆上天的言论,也只有朱皇帝敢说得出口。
刘伯温劝言“九州确实存在众多长生者,据臣所知就已经不下四位。皇上慎言。”
朱元璋皱眉“叫朕慎言,刘伯温你好大的胆子”
刘伯温惶恐。
“臣失言了,皇上恕罪。”
朱元璋瞧着天空的金榜,陷入沉思。
“世间真有长生者”
“朕倒要看看是何人上榜,可否有我大明王朝子民。”
朱元璋当即令人搬出龙椅,端坐于殿外。
又差人搬来太师椅,赐座于众臣。
独乐不如众乐。
君臣一起观赏。
大唐太极殿
大殿四周戒备森严,李世民缓步出殿。
“刚派人去探查楚地长生不老药一事,天上便现金榜。此乃天助我也。”
他搜集众多炼丹术士炼制长生不老药已有数载,至今无果。
多年追求长生未成,甚是忧心。
长孙无忌“臣闻贤明帝王者,从不追求长生。”
李世民“是朕不够贤明,所以炼丹无果。从今日起,朕要广开言路,广纳四方进谏。长生一事必成。”
长孙无忌“”
李世民吩咐左右“传朕口谕,凡像大秦一样贡献长生良方者,重赏”
太监一扬拂尘,俯身叩首“遵命。”
李世民瞧着天空的金榜,心想,不知会是何人上榜
长生的法门又是什么
与此同时,九州大陆上的各路豪杰,武林宗派也纷纷议论起来。
曹孟德“天降祥瑞,孤终将成一路诸侯。”
刘备三兄弟。关羽、张飞拉来刘备“大哥,此时夺取荆州,恐是天赐良机。”
刘备摇头“不可。当务之急,是邀请上榜之人做军师。我当亲往,三顾茅芦。”
天籁之音继续
年有十二月份,地有十二地支,人有十二生肖。
故以十二为限。
此时,金榜上缓缓出现一行字幕
九州十二大长生者
第十二名陈抟老祖
“陈抟老祖是谁”
众人瞧着金榜上的大字,均是满脸疑问。
“快快查明此人来历,务必邀来咸阳。”
东京延福宫。
徽宗赵佶很是高兴,“没想到,第一个上榜的,竟是我大宋子民。”
此上榜之人与大宋两位开国皇帝均有交情。
“真是天佑我大宋。”
金榜上的字幕很快隐去,接着出现一段影像。
两百年前,亳州真源有个婴儿诞生。
男婴天性呆笨,
长到四五岁还不会开口说话。
这日,他在涡水边玩耍。一个青衣妇人从浓雾中走来,替他喂乳。
吃奶后,奇迹出现。
男婴忽然变聪明,开口说话。
随着年岁增长,愈发聪明。
长大后的陈抟更是聪颖过人,熟读经历百家,过目不忘,一见成诵。
少年陈抟成长于普通家庭,有着普通人的志向科举入仕。
二十九岁,陈抟前往洛阳应考进士。
少年熟读百家,奈何无法适应科举考试,最终名落孙山。
天籁之音伴随着金榜上的影像,作出讲解。
太极殿前,李世民惋惜不已,“如此人才,何须科举入仕”
徽宗赵佶“可惜那时朕未出生,否则破格录取。”
科举落第,有人再接再励,奋发向上,有人看透人世,转而走上他途。
时值乱世,战争不断。
多少空有才学之人,纷纷入山隐居。
少年意气,倔强生长。
“即使不入仕,我也要活出另一番精彩”
陈抟落第后,散尽家财,开始游山玩水,寄情于江湖。
某天极为疲累,睡在了山洞中。恍惚中,洞口出现两个道人。
道人告诉他,武当山九岩室可以隐居。
道人自称孙君仿、獐皮处士。
隐居九岩室,得道友吕洞宾点化
天籁之音再次讲解。
游荡半生的陈抟仿佛得到某种指引,前往九岩室静修,从此踏入武道一途。
隐居九岩室二十余载,潜心修炼黄老之术。
他修炼方式特殊,大部分时间打坐静修,每天只饮清水,或简单的药酒。
修行日久,九岩室金光闪闪,世人惊异。
陈抟名气渐大。
前来看望他的人增多。
清修被打扰,陈抟前往华山观云台,并在此结识道教仙人吕洞宾。
吕洞宾以周易参同契点化陈抟。
并传授心易。
自此陈抟修炼精进,进入宗师境。
武道一途,按实力划分,可分为三流、二流、一流、后天、先天、宗师、大宗师。
普通修炼者,达先天级,已是人中龙凤。
宗师级,则敌千军。
大宗师级,则可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
大宗师级以上,更是超越凡尘,凤毛麟角的存在。
究竟大宗师级以上是何境界,知者寥寥。
“吕洞宾不是神仙吗,也曾居住在九州大陆”
“只修炼了二三十年,就已达宗师级,果然境遇非凡。”
大晋司马丕、大元王朝纷纷发出感慨。
徽宗赵佶仰头看金榜,更是激动,“我就想知道,有没有先祖”
“传闻太祖曾跟他下棋。”
金榜上的影像继续显化。
化名扶摇子,得四朝天子召见。
到达华山后,陈抟以扶摇子自称。
“陈抟是俗世的名字,老夫以后的名号就是扶摇子。”
功力日进,名声渐响。
扶摇子的名号很快传到当朝天子耳朵里。
李唐、后主柴荣分别召见,要求他进朝做官。
扶摇子一概拒绝。
昔日科举不中,今日上门相求。
可惜如今的扶摇子对入仕已经毫无兴趣。
影像画面一转,出现扶摇子与赵氏一家在华山相遇。
赵氏肩上挑着担,前后筐里各装一个小孩。正是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
扶摇子见状道“两朝天子一担挑。”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