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40章 临战而争
作品:《帝国第一驸马》 董正曾是南府军大将军,能将之派到如此重要之地镇守,自然是有几把刷子。
他的造反也让朝廷吸取教训,驻守地方的统军应定期调配,长时便容易成为军阀。
天策府原本就有这样的制,驻守地方的统军任期最多不过三年,到期调换,只换将不换军enxuei
同样是因处于战时,全队尽数调用,南府军驻守江淮,是稳固大后方之用,当时并无调换之机,偏偏还就出了事
董正朝乾夕惕,事躬必亲。
一是因刀架在了脖子上不敢怠慢,二是他想通过这次跟北朝大军作战得到声名威望,巩固地位
后有陆正渊支持,待时间到了,直接废临贤王温旭,夺淮安王方届之权,到时他就不是南朝的王,而是南朝的皇
从镇南王到后康皇帝
这是多么励志的故事,比陆正渊都要传奇。
因而每次军议都是董正当仁不让的做主,以宣示自己的地位。
这次还是如此。
董正指着高挂的堪舆图,开口道“北朝大军已至山徽,并绕行至东攻进,到时就面临横渡运河”
“本王以为,我等固守安曲并非良策,这是坐以待毙,还应在运河西岸驻防,阻其过河”
在场将领颔首。
安曲东、西、北三面围河,有这几道天堑,无论从哪一方进攻,都会面临渡河,这便是安曲易守难攻之处
北朝大军的进攻路线已相当明确,绕过山徽湖由东向西攻打安曲,必要渡运河,且大概位置都能确定。
安曲段运河有天然地利之便,又经修缮拓宽,想要横渡也不容易。
大军提前驻守西岸,阻敌过江,己方易守,敌军难攻,实乃良策,稍有军事常识人皆知。
只是这并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的问题。
驻守西岸,则意味着放弃了坚城,外出虽有机会取得战果,可同样可能万劫不复。
要知道率领北朝大军的可是元武帝
董正提出的策略是建立两道防线,其一外出驻守运河西岸阻敌过江,其二是坚守安曲。
这样即使北朝军队攻过运河,也必有折损,到时攻城力有不逮,对南朝而言更为有利
这确实是良策
只是守城的是谁守河的又是谁
这才最值得商榷。
“本部堂以为应当是南朝军驻守运河以西”
在董正话音落下,兵部尚书卢植立即出言
作为坚守之策的主要制定者,他也来到了安曲城,军需供给都在陆正渊手上,他留在后方无用。
南朝的兵部尚书很尴尬,既不掌兵,也不掌籍,更不掌钱。
军署内泾渭分明的分成两波人,一波是以方届为首的南朝军,一波是以董正为首的镇南军。
眼下看来,兵部尚书卢植已悄然投向了董正这边
卢植当即侃侃而谈。
“恕在下直言,原因有三”
“其一,镇南军是原南府军改建,本为朝廷军队,直面元武帝,恐引军心动荡”
董正点头,这也是他担心的问题,原本就因授封之事使得军心不稳,真到直面时,元武帝在对面喊一嗓子,怕是真的会出问题。
而南朝军是新建军队,归属是南朝,直面也没什么负担。
“其二,镇南军作为精锐,更适以坚守城池,守最后一道防线,常言道好钢用在刀刃上,便是这原因。”
“其三,守城无需人海,而需坚兵,反之守河时,地位开扩,可容纳雄兵,南朝军有近八万,驻守运河最为合适。”
言罢,董正满意的点头。
这卢植说话尽是到他的心坎,当真一点就透。
傅兴安被罢黜后,兵部尚书人选便成了各方争抢,最终卢植凭才能上位。
他有旧势权贵的背景,原本应靠着温旭,但温旭已经失势,便被方届拉拢
卢植在后方调配军需供给,这是兵部尚书职责,位居要职。
“哼”
南朝军左副将石勇毅当即冷哼。
“同样的话也适用于镇南军,南朝军虽兵多将广,却皆为新兵,又如何直面北朝大军,倒是守城最为合适”
“是啊,依我看应是镇南军收运河”
“方才卢大人已说的很明白,原因有三,是南朝军收运河最恰当”
“哼,尔等私心太重,说这话并没有说服力”
“你说谁有私心”
“自然是你们了,南朝军坚守运河直面敌军,待我们死绝,镇南军一朝独大”
两方直接吵了起来,言辞也越来越重
董正面色难看,他的心里话也被无意中说出。
借战乱之机,减南朝军实力,这可是陆正渊给他出的主意。
只是现今吵成这样,又如何赢敌
“砰”
董正一拍桌子,大喝道“够了,大敌当前,尔等却吵闹至此,成何体统”
所有人立即禁声。
董正深吸口气,转向方届问道“淮安王,不知你是何意”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