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2章黄袍
作品:《南明靖江王》 “殿下,清晨天凉,您又一夜未眠,披件锦袍吧”,正妃石氏将一件锦袍披在了朱亨嘉的身上。进入镇江府后,朱亨嘉便派人将后宫嫔妃子女迁往南京,已经抵达。
别看监国靖王是穿越者,两世为人,见过大风大浪,可祭孝陵前,他居然失眠了,激动得睡不着。
睡不着的原因部分是因为自己立下了不世之功,终于有资格在太祖高皇帝的陵前,诉说豪情壮志,从此不再是叛逆的藩王,而是大明正统江山社稷,尽在肩上;另一部分是因为锦衣卫指挥史陶成,向他密报了一个消息大臣们偷偷地替他准备了一件黄袍。
黄袍这些臣子啊,比孤还着急,多等几天不行吗
朱亨嘉令陶成不要泄露黄袍的事,装作自己不知道的样子。可是,黄袍,黄袍啊一想到黄袍,教他如何睡得着
“监国,时辰到了”,孙金鼎双眼通红地过来禀报。
朱亨嘉笑了,看来自己的这位心腹和自己一样,亦是激动得一宿没睡,平抑了一下心情,淡淡地道“出发吧”。
有内侍牵出了宝马阿云嘎蒙语闪电,这匹马是严天凤缴获的满洲大将的神驹,号称能日行千里,现在是监国靖王的坐骑。
朱亨嘉翻身上马,率文武官员向孝陵行去。
天忽然下起淅淅沥沥的细雨来,左右劝他换上华盖,不肯,“百官和三军将士皆未撑伞,孤岂有撑华盖的道理”
说也奇怪,人马走到孝陵附近,小雨居然停了。
此事,光武朝太傅丁魁楚主持编纂的明史上是这样记载的“崇祯二十五年八月朔日,帝率文武祭孝陵,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帝遥望陵寝而祝,倐忽风平雨歇。盖王道荡荡,祖宗庇佑也”。
关于这段描述,后世很多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丁魁楚主编的明史,是
本朝修本朝的史,并非后一个朝代修前一个朝代的史,真实性不高。再者,其人是有名的马屁精,他编明史主要是为了给明光武帝拍马屁,不可信。更有人讥道,光武帝就朝孝陵方向遥祝了一下,便把风雨雷电全停了莫不是天上星宿下凡方能有如斯法力。
祭陵的队伍进入了陵区,只见沿途郁郁葱葱,还有野鹿奔鸣。这些鹿有个名字叫“长生鹿”,以前有专人喂食,清军打下南京后便成了野鹿。
大明律明文规定盗陵园树木者,杖、徒并用,罪重者斩。陵园外墙二十里以内取土、取石、开窑烧造、放火烧山、盗杀园鹿等,各治其罪,或杖责,或枷号,或发边远充。擅入陵门者杖一百。严刑峻法保护下,自然风景如画。
除了如画的风景,沿途还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见监国靖王祭拜孝陵,多有高呼“高皇帝”、雀跃欢呼而至泪下者。
“监国,到下马坊了,请下马”,孙金鼎向朱亨嘉禀报。
下马坊是一座高丈余、二间柱石牌坊,坊额上刻着“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告示凡进入明孝陵的人员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太祖高皇帝的尊敬。
朱亨嘉赶紧下马,行三跪九叩礼。
三跪九叩礼,一般是在享殿里施。但朱亨嘉见两旁挤满了百姓,为了表达对太祖的尊重,更为了向天下人宣示自己才是正统,刚至下马坊便施了大礼。
光叩头还不行,还得哭,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哭得越狠,正统性越强。
“太祖高皇帝啊,您的不肖十二世侄孙朱亨嘉来祭拜您了呜呜呜子孙不孝,让您的陵寝暴露在鞑虏兵锋之下,请您恕罪呀呜呜呜吾辈一应要北伐中原,恢复大明的大好河山,请您放心吧呜呜呜”
这一哭不得了,文武百官、三军将士、两旁的百姓尽
皆泪下。
有的是因为见到大明收复南京,喜极而泣;有的是想拍朱亨嘉马屁,跟着监国靖王一起哭;还有的是见别人都哭,随众而哭。各种哭声各异,其中尤以三军将士哭得最伤心,孝陵就在眼前,想起殉国的袍泽兄弟,怎能不伤心他们的眼泪,融化金石
玩珠峰乃至整个紫金山,哭声一片,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不要小看这顿哭,这顿哭一哭完,监国靖王的身份立刻变了,由太祖的旁系远枝,变成了太祖事业的继承人。
“请监国节哀,咱们还要祭陵呢,误了时辰便不好了”,孙金鼎赶紧劝说。
“嗯”,朱亨嘉点点头,止住泪,规规矩矩地由甬道旁行,文武百官皆下马跟随。
从下马坊,一路经神烈山碑嘉靖帝改钟山为神烈山时而立、禁约碑上刻禁止损坏孝陵及谒陵的九条禁约、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成祖为太祖歌功颂德所立,俗称“四方城”,便进入了神道。
神道刻着石刻,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各有喻意。狮是皇权的象征,能镇辟魔;獬豸明辨是非,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等等。
神道的尽头是棂星门,过此门经御河桥,便来到了孝陵的正门文武方门。黄瓦、朱门、红墙,长方形小门额上竖书“文武方门”四个鎏金大字,十分的肃穆,向世人彰显着皇权的威严。即使崩殂了,那也是大明太祖,响当当的一代大帝
在文武方门西边的宰牲亭,还得干一件事,宰牲献祭。其实不是宰牲,牲已经宰过了,是杀人。杀虏酋和汉奸。
担任监斩官的是顾奕。
“将奴酋济渡押上来”,随着一声大喝,清多罗简郡王济度被押了上来。
“斩”
“嗷
”
济度拼死挣扎,“嘭”,挨了一刀背。
两个身强力壮的刽子手将济度按倒,一人拽紧小辫,拉长他的脖子,另一人手起刀落,第一颗脑袋落地。
接着砍了清江宁巡抚周国佐等三十五名被俘的虏官。
这三十六人皆是四品以上的虏官,官小了,朱亨嘉怕太祖高皇帝瞧不上。
斩杀完虏官,穿过文武方门,便进入了享殿即孝陵殿。这座殿是孝陵的核心,供奉着太祖和马皇后的神位。
孙金鼎指挥着礼仪官,安排好朱亨嘉和文武百官的位置,行三跪九叩礼,吟诵祭文。
然后过亨殿,经过方城和明楼,来到了崇丘。崇丘即宝顶,也称宝城,为太祖和马皇后的寝宫。
朱亨嘉于宝城前三奠酒,完成了祭孝陵的整个程序。
按说监国靖王五十六岁了,这么一番折腾,难免力倦神疲。不,一点不累
一想到陶成向自己汇报的,还有件黄袍等着自己,朱亨嘉便浑身充满了力量,精神矍铄、步履轻盈。权力的魔力,能让人年轻二十岁。
祭完孝陵,往回走。
刚过御河桥,关守箴、孙金鼎、何吾驺、郑封、刘文秀、郝尚久等数百文武官员,尽皆跪倒。黑压压跪了一片。
“请监国称帝,以安民心”
“监国已立不世之功,当继承太祖遗志,承继大统”
“将士们只服监国,监国不登基,奈三军将士何”
来了,终于来了
虽然朱亨嘉对此事早有准备,面上却是一副吃惊的样子,“卿等这是做何孤早有言在先,暂时替先帝一脉监国,待寻到先帝后裔后再还政。岂可为此不忠不义之事万万不可”
“先帝子孙,皆亡于胡虏之手,请监国承继大统,以正人心”。
“莫
说先帝子孙已故,便是健在,无尺寸之功,如何继位监国有复国大功,军民百姓无不拥戴监国不允,奈天下苍生何”
百官们纷纷劝进。
这种事,岂有一劝便成的
朱亨嘉头摇得似拨浪鼓,“不成,不成,卿等是把孤架在火上烤啊”
断然拒绝,往棂星门走去,此谓“一辞”。
过了神道,进入大金门。
赵勇、张成武、孙广威等将领,带着三军将士齐跪于地。
“请监国称帝,以安将士之心”
才辞了一次便受了,吃相有点难看。
“孤德薄,焉敢登帝位卿等还是从其他藩王中另选贤能吧”,朱亨嘉再次拒绝,走出了大金门,此谓“二辞”。
来到禁约碑,余朝相、杨辅臣、高明贵、李元胤等文武再从跪请,“请监国登大宝,率领臣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第三次了
朱亨嘉心尖儿狂跳,嘴上却再次拒绝,“孤才能平庸,焉敢有非份之想”
关守箴朝杨辅臣一使眼色。杨辅臣急和众将将早已准备好的龙袍取了出来。
好袍美奂绝伦
共有织有十八条五彩龙,领缘中为一正面祥龙,左右分列两条相同的五彩行龙,两袖为两条龙首向上、面向前襟的升龙,另有仙鹤、灵芝、华虫袖子上的四只鸟等纹饰,以金线织成,金光闪闪。
好看是好看,穿不了
龙袍是上衣下裳,讲究的是“天衣无缝”,没有缝,穿起来不方便。需得选专门的静室,由心灵手巧的宫女伺候方穿得上。
众将都是粗人,不管那么多,直接将龙袍胡乱裹于朱亨嘉身上。
孙金鼎一使眼色,诸大臣皆跪伏于地。
“万岁”
“万岁”
“万岁”
惊
天动地的万岁声,震得紫金山发抖。
按说到了这一步,尘埃落定,可以回京了。可朱亨嘉却身裹龙袍,听着群臣的万岁声,期期艾艾地赖在禁约碑不肯回京。
众臣无奈,聚在一起商议。
关守箴问郑封“郑公,您可知监国龙袍都披了,缘何不肯回京呀”
郑封一脸懵懂,“予亦不知,按说百官也呼了万岁,可以回京了呀”
“是呀”,关守箴也纳闷,“将士们也劝进了,还有哪里没做好”
“百官、将士”,孙金鼎忽然吼道“予明白了。百姓还差百姓”
关守箴一拍脑袋,“对呀怎么把百姓忘了光有百官、军队劝进,没有百姓劝进,这怎么能显出众望所归难怪监国不肯走”
关守箴急对赵勇道“赵将军,汝速把周围的百姓聚集起来,向监国劝进”。
“关阁老放心,末将便是绑也要把他们绑来”
“不,不可以绑,得劝汝告诉他们,凡是愿意劝进的,每人赏五斤米”。
绝大多数情况下,封建王朝的官员们都是将百姓抛诸脑后的,也难为他们,此时居然能想得起来
很快,赵勇便组织了万余百姓,向朱亨嘉劝进。
看着这些口呼“万岁”,欢呼劝进的百姓。监国靖王很开心,终于迈开龙步,裹着龙袍,上马返回南京。
数年后,丁魁楚编篡明史本朝编本朝的史,史家并不承认,假惺惺地找当地百姓考据当时劝进的情景。
“汝等缘何劝监国登基啊”
有年轻人不知轻重,说了实话“因为参与劝进可以得到五斤米”。
丁魁楚眉头一皱,冷哼一声,“难道汝不是因为爱戴监国,才劝进的吗”
有老农急忙拽住年轻人的袖子,“禀太傅,小人等皆是竭心
拥戴监国,才劝进的”。
于是,丁老太傅所编明史记载如下“闻帝祭孝陵,百姓竭诚拥立,至有垂泪泣血者”。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