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对阵太后

作品:《祯祥宫

    祯贾帝走了第三年,祯祥帝就吵着要封聪儿为后。

    高太后听了很不高兴。

    那么,祯祥帝还没有立后,为什么吕国就有了太后呢

    因为吕国发生的历史比较久远,当朝认为,只要皇帝结了婚,那么,原来的皇后就可以称为皇太后。

    而不是后来封建王朝制定的,只有皇帝立了后,原来的皇后才叫皇太后。

    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这里的故事就会顺理成章了。

    既然祯祥帝提出立后问题,作为一直扶持祯祥帝的高太后,自然就要出面劝解,并且还要给出一个正当合理的理由。

    “祯儿,立后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严肃的国事,需要众臣朝议才是。

    而不是祯儿说了算的。是否把聪儿封后,那要众臣说了算。”

    高太后很平静地向祯祥帝做解释。

    他知道,祯儿并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她都会对祯儿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母后,守孝三年已过,理应是立后的时候。

    照您这么说,孩儿的事自己也做不了主了那天下百姓没有母后的日子怎么过呀家不能一日无母啊”

    祯祥帝对高太后的话不能理解,就急着向母后晓之以理,说明情况。

    “祯儿,我们守孝3年不是也没有立后吗我们不是也一起过来了吗这怎么能叫天下百姓没有母后呢

    退一步说,即便没有母后,不是还有我这个太后在吗太后不就是原来的母后吗怎么能说天下没有母后呢”

    高太后听了圣上的话,觉得有必要再做解释,所以,就耐着性子身体力行的说道。

    其实,3位夫人当中,管夫人是最美的。

    祯祥帝早已经被她那美貌、才学、母仪天下的那种雍容典雅的气质所折服。

    他常常想,或许聪儿家族和他母亲家族,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否则,怎么可能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呢否则,怎么可能会有如醉如痴,如此这般的诱惑呢

    祯祥帝3岁过继给高太后,这事他是最清楚的。

    当年高太后就像现在的郑夫人一样,也不能生养,她的身边没有半个儿女。

    所以,按照大吕朝纲就把西宫里的他,过继到祯贾宫高太后,取名祯儿。

    可是后来,他贵为太子,就连自己都没有能力,来拯救自己的亲生母亲。

    母亲含冤打入牢狱之后,整日过着生不如死,丧尽尊严的日子。

    后来母亲究竟死于谁手,连他自己都不清楚。

    高太后一想起这些往事就不寒而栗。她最担心自己也重蹈祯儿母亲的覆辙。

    往后的日子,祯儿只好唯高太后是母,言听计从,缩手缩脚,过着被人裹挟的日子。

    而高太后则母以子贵,凌驾于他这个国君头上,操弄着大吕朝政。

    登基3年的祯祥帝,现在已经到了18岁的年纪。

    为了表面迎合祯祥帝,在高太后主持下,专门召集大臣进行了立后朝议。

    朝议的结果,当然要符合高太后的心意,因此,令祯祥帝万分失望。

    理由非常简单。

    南疆告急,北疆危机,国难当头,朝政动荡。立后一事,不合时宜,日后再议。

    就这样,这一个“日后再议”,一晃又是3年光景。

    自己的事情,自己居然做不了主,祯祥帝整日闷闷不乐。

    于是,便常常借故往管夫人那里跑,以获得暂时的慰藉与安乐。

    既然立后自己做不了主,那就要改一改夫人居室的名字。

    那些老掉牙的雅居名称,让他看了很不舒服。

    改一改雅居名字总可以吧

    于是,他查阅资料,追溯历史,仔细研究,认真推敲,终于拟好了三个名字祯祥宮、祯福宫和祯祺宫。

    这些名称都是祯字辈儿的,听起来焕然一新,叫起来吉祥如意。祯祥帝对这3个名字非常满意。

    认为这是他才干和智慧的最高提现。如此美名,定会传世流芳。

    于是他趁着宠幸聪儿,讨好聪儿的机会,拿来专供聪儿挑选。

    “圣上,小女无才,还指望圣上恩赐吧。奴婢感恩就是了。”

    聪儿故作谦虚礼让的姿态,对圣上的安排,言听计从,百般温顺,以博取圣上欢心。

    其实,她心里非常清楚,也知道该怎么选择。

    这才是她的聪明之处。

    “呵呵,女子无才便是德。聪儿厚德仁爱,福祉天下,那就选祯福宫吧。来人,明天给朕挂上。”

    “是,领命”

    守卫立刻答应道。

    祯祥帝左臂拥着聪儿,含情脉脉地盯着美艳可餐,笑融冰雪,稚嫩鲜亮的容颜,右手在聪儿腮边划过,为她钦定了管宫的名字。

    足见祯祥帝对管夫人是多么得一往情深。

    “谢主隆恩圣上万福吉”

    聪儿见圣上那么顺从自己,钦点宫名,心中喜欢有加。

    祯祥帝心领神会,顺从地拦腰托臀,抱起聪儿

    于是,火星四射,地动山摇,世界销魂,宇宙升腾。

    就这样,聪儿在祯福宫里一晃,又挨过了整整3年。

    那是何等的煎熬与心酸,又是何等的苦涩与漫长啊。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南疆告急,对于祯祥帝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是提醒他国难来临。

    这个时候没有半点退路,只有积极应对,及时备战,战略打击。

    二是提醒他立后来临。

    因为从上次提出立后到现在,又过了整整3年。

    日子如白驹过隙,需要倍加珍惜,这次一定不能错过。

    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之人准备的。

    第一个提醒他无论如何是必须办好的。第二个提醒是他一生中最渴望得到的。

    但是,正如上次朝政商议的那样,要想立后,首先必须做到边安定,国内稳定,民心安宁。

    因此,祯祥帝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不能说出的那份无奈,以最大的热心,最大的决心,最大的力度来解决南疆问题。

    只有把南疆问题迅速地解决好,才可能迎来立后的大好时局。

    从祯祥元年他15岁,到祯祥6年他21岁,又过去了整整6年。

    祯祥帝已经安耐不住这久远的寂寞和无奈了,他等得有些艰辛与酸楚,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于是,他通宵达旦,日理万机,与高太后,与各位大臣,展开了积极的富有创意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战略、重大行动。

    他乐观地认为,南疆已经部署了一些时日,也许很快就会捷报频传。

    那样就说明南疆危机已经得到有效解决。

    所以,立后之事只能提前,不可错后。

    于是,他迫不及待直奔祯贾宫,向母后再次提出立后问题。

    时光荏苒,沧桑岁月。

    不论是宫内还是宫外,不论是朝里还是朝外,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很多人事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重大变故。

    祯祥帝估计南疆的局势,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翻转,副帅管疆一定会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到时候孟蹄代替管疆接过副帅,管疆立功归来取代郑须,担当守军统领。

    他女儿聪儿依势再被立为皇后,那样无论对于皇家,还是对于管家,都是双喜临门的重大喜庆。

    令人遗憾的是,高太后并不是这么想的,也并不会买他的帐。

    与高太后团结一致的左相要固、右相左项、守军统领郑须、南疆统帅吕昌等人,都不是这样想的。

    高太后最关注的就是南疆问题,然后才是立后问题。

    她认为,假若南疆不保,北疆、西疆,甚至东疆,都会因南疆问题而引发不测或意外。

    边疆稳定与否,不仅是一方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大问题,是全方位的大问题。

    不得不服,姜还是老的辣。

    相比之下,祯祥帝想得太天真幼稚了。

    完全算不上一位称职的圣上,合格的国君。

    问题的关键是,祯祥帝脑袋里还是一片糊涂的时候,宫内3位夫人的实力对比,都已经悄悄地发生了逆转,甚至是颠覆。

    而主宰这场逆转和变局的,恰恰不是祯祥帝,而是幕后精心策划的高太后及其同僚。

    高太后对于他这个皇帝儿子,并不是完全放心的。

    因为,他毕竟是她的养子。

    高太后所要的结果,是按照她的个人意志去办事,是按照她指定的路线去航行。

    朝廷上下,每向前推进一步,都要围绕她的个人意志去进行。

    而不是祯祥帝异想天开的,一国之尊的一言之堂,他的羽毛远未丰满。

    尽管他已经支撑了6年多朝政,但是,高太后对于最高层权利的掌控,一刻钟都没有放松。

    她对朝廷上下,对于朝政大局,已经完全布局到位。

    她现在最头痛最焦虑的就是,尽管吃遍各地名医的保胎药很久,但是,侄女郑慧的肚子就是不争气,进宫6年老实不能生育,更不要说生下续后的男儿了。

    不过,现在既然祯祥帝又重提立后之事,她也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毕竟她已经推过一次了,并且到现在又过去了3年。

    目前已经是祯祥6年的秋天了,准确地说已经临近寒冷的冬季。

    这个时候,祯祥帝错误地估计了立后的局势。

    而对于高太后来说,立后的布局,她已经没有悬念。

    所以,这次她并没有拒绝祯祥帝提出的立后问题。

    “祯儿,立后不是小事,是要拿到朝廷之上朝议的。”

    高太后太聪明了,她居然把立后当做朝政之事,以此转移她与祯祥帝之间的矛盾。

    而这样的借口,祯祥帝又不好再说什么。

    “母后,这等事情也要朝议吗不,我选定聪儿了。”

    祯祥帝听高太后说,立后之事还要进行朝议,心里一万个不高兴。

    因此,爽性跟母后摊牌了。

    “祯儿,现在你已经不属于自己,也不仅仅是我的祯儿,你现在属于吕国。

    既然属于吕国,那就是国家之事。既然是国家之事,那就要拿到朝堂之上去选择,那就要集体做出决断才是。”

    高太后说话很有逻辑,滴水不漏,根本不给祯祥帝辩解的机会。

    “不,祯儿不属于吕国,祯儿就是祯儿,祯儿不要当皇帝了。”

    祯祥帝听高太后仍然据理力争,坚持她的观点,非常气愤地向母后施压道。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