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7章 为臣

作品:《古代科举之路

    晋江文学城独发

    杏花盛开, 淡香萦绕,考生们等候许久,终于放榜了。

    一大早就有家仆或者书童侯着, 待专人将榜单贴上, 立刻就有人挤上去, 被早有准备的官兵拦住。除了这些考生身边人, 还有赌徒们也关注会试名次,而最外层才是看热闹的人。

    人们下意识会先去看第一名,会试的第一名,称做会元。

    “会元是金陵人士桓清”

    “桓清是谁”

    “桓清你们都不知道,这一届会试中最年轻的解元。”

    众人恍然大悟,有人欢喜道“我发了我发了,我买的桓清高中会元。”

    有人激动有人愁,人们接着往下看,一时间百种神态尽现。

    榜上有名的还好, 没考上的不免失落,还有人坐在地上垂泪。

    最高兴的莫过于最后一名了, 只要会试上榜,就不用担心了。同进士又怎么了, 同进士也能当官啊。

    放榜之后就是殿试,上榜的考生不敢大意,都回客栈老实待着。

    等到殿试那日凌晨时候,就有考生准备着出门了。一群人在宫门处侯着,五更时候由太监领入宫中, 至金銮殿偏殿侯着。

    众人都穿着天蓝色长衫,年轻的还好,年长的考生总有些违和感。

    这个时候, 好相貌总会多引来几分注意力。

    “那便是桓会元了罢。”

    “金陵青溪书院”

    考生们小声讨论着,他们尽量压低了声音,但偶尔会有只言片语泄露。

    赵锦州微微抬眸,状似不经意扫了一眼桓清。

    青溪书院

    秦大人曾经就读青溪书院,赵锦州原也是想去的,可他家境殷实,又偶然觅得一位不错的先生,最后去青溪书院的事就不了了之。

    他还是少了些魄力。

    一位公公进来,给他们讲解面圣的规矩,随后引着他们入了金殿。

    一众考生向天子行学生礼,少年天子勉励了他们一番,众人被引着落座,有专人发放考卷,答纸。

    殿试只有两道大题,一道关于民生,一道关于军事。

    民生好理解,那道军事方面的策论题,让众人有些惊讶,因为这是关于沿海一带安全的。

    自古以来,沿海地方都会遭受海贼侵扰,烦不胜烦。成朝开国皇帝曾经设置了周全的军种。

    但是养兵要饷银,这么多年下来,沿海水师的数量逐渐减少,曾经有好几次,有官员提议沿海不必特意设置水师,只要驻地军队即可。

    只要海贼上岸就打回去,岸上打水面,还占了地势之利。幸好先帝没有同意。

    这等别人打上门了再反击,可真是

    沿海安全怎么保证当然是足够的武力了,然而人,物,装备都要钱,还要的是大钱。钱从哪里来

    再看第一道民生题,聪明些的就联想到了。这殿试题目,表面看是两道题,其实本质就是“一道大题”。

    天子和诸位大臣观察着考生们,偶尔也会思索两道题目,倒也不觉得无聊。

    直到殿试时间到,专人收走所有卷纸。考生们再度回到偏殿等候。

    天子面前呈放的是会试前十名的答卷,他先被会元的一手好字惊艳了一瞬,随后看着会元的答卷,越看越心喜。

    或许是桓清本就是金陵本地人,那边虽然不靠海,但是距离不算远,所以桓清对于水师很有了解。

    会元答卷珠玉在前,天子再看其他人的,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过第九名的答卷,也挺得他心意。

    天子令人将他看好的三份答卷,给三位阁老传阅。

    李阁老笑道“皇上心里可是定了一甲人选了”

    天蕴帝刚要颔首,又忍住了,“再看看。”

    他想到了秦遇,当初秦遇的会试名次只在中上,幸得他皇祖父慧眼识玉,将人挑了出来。

    天蕴帝也想看看,同样的情景会不会再次发生。可惜结果让他失望了,少有几个名次跨越大的,也不过在1020区间。

    一甲三人便定下了,无人有异议。

    杨阁老笑道“现在真是英才辈出,我们这些老家伙都快跟不上了。”

    徐阁老附和“是啊,听闻这届会元不过年岁十八。”他微顿,随后笑道“哎呀,现在该叫状元郎了。”

    “想当初秦大人被先帝钦点为探花郎,也是同样十八岁。”

    话题被引到秦遇身上,秦遇笑笑,却没说什么。

    “听闻秦大人曾经就读青溪书院”

    这次秦遇开口了,他应道“是有这回事。”

    杨阁老叹道“不愧是民间的小国子监。”

    众人没有接茬,名次基本定好了,管事太监重新引着考生入场。

    好巧不巧,还是王宽唱名。先帝去世后,王宽就跟在了新帝身边,仍受信赖。

    秦遇看着金銮殿上的一甲三人,眼里有些怀念。随后目光偏移,落在人群中,扫了一眼收回来了。

    赵锦州的名次差强人意,排在中等。不过不急,他还有一次机会,如果他能通过庶吉士考试,就能留在翰林院。

    之后就是一甲三人御街夸官了,秦遇找着机会休息了一会儿,等御街夸官结束,还有琼林宴。

    人都说主持科举考试是个好活儿,秦遇却不那么觉得,这段时间他就没好好歇过,操心这操心那,还要事事避嫌,心都是高高悬着的。

    唯一的好处,大概是政绩考核时有大加分吧。嗯,也能给他刷一波资历。

    说出去,秦遇好歹也是主持过会试的人了。

    然而秦遇没歇多久,就被天子派人叫走了。秦遇心里叹了口气,迅速调整面部表情,王宽偷偷打量秦遇一眼,心道天子喜欢秦大人,果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他人定然是尊敬天子的,但是三位阁老入朝多年,见证帝王更迭,哪怕在少年天子面前收敛气势,仍会给天子压迫感。

    其他人要么是揣测不到圣意,有些就是揣测到了,说出来的话也挠不到天子痒处。还有一个,就是态度问题。

    新帝继位,此时最迫切的就是想掌控全局,但这事急不得,只能耐着性子慢慢来。

    可秦遇面对少年天子时,恭敬仍如面对从前先帝,不曾因新帝年轻而小觑他。

    若没有秦遇,其他人的一点小毛病,新帝也就忍了。可人最怕对比。

    秦遇被唤到了内廷,其他人退了出去,殿内只有新帝和秦遇两人。

    秦遇照旧被赐座,天蕴帝私下还唤他“秦先生”。

    秦遇不敢应,就像他坐在凳子时,也只敢坐小半部分。脊背挺的笔直,头颅却是代表臣服的微微垂下的。

    “先生可还记得,朕曾经就浮费弥广向先生请教过。”

    今日殿试所出的民生题,其实与此有异曲同工之意。

    秦遇应是,他试探道“当时说了几个法子。”

    提到此,天蕴帝颇有两分怨念“那时先生只简略说了几句就不提了。”

    秦遇温和道“因为当时天色晚了。”

    不等天蕴帝说话,秦遇继续道“且这个问题波及范围广。皇上若有此意,不若先做一番规划。将之后要面临的问题罗列出来,逐个击破。好饭不怕晚,好事总多磨。您说对不对。”

    秦遇的声音温润清越,数年过去,不但没有损耗,反而因为阅历,连声音都带了一丝韵味。

    天蕴帝有时候会无意识把秦遇当做一位慈祥的长辈,虽然秦遇确实年轻就是了。

    秦遇微微抬眸,温和的看了一眼天蕴帝,随后又敛目,声音里带了些笑意“皇上自继位后,国事接踵而至,皇上勤于政务,乃天下之福。”

    天蕴帝看着他,许久,才轻叹道“秦先生,大善矣。”

    年轻人再早慧,也总有问题考虑不周,但秦遇用最温和的法子在提醒他,紧跟着又肯定他,鼓励他。

    秦遇不是单纯在说好听话,秦遇在保持臣子本分的同时,又最大力度尽着臣子的责任,上护新帝,下庇百姓,这也是天蕴帝越来越喜欢秦遇的原因。

    史书说,忠言逆耳。

    可秦遇却用实际告诉他,忠言也能顺耳。

    天蕴帝唤人送了些点心来,邀请秦遇共尝。他不再说正事,自继位来,他每天也忙于政务,现在只想放松一下。

    天蕴帝捻了一块豌豆黄,对秦遇笑道“以前阿英老念叨说,先生家的豌豆黄好吃,外面的没那个味儿。”

    秦遇笑笑“其实东西都是一样的,臣有时候赶时间忘了,从外面买的豌豆黄哄他,阿英也没觉出不同来。”

    不想秦遇话音一落,天蕴帝得意的笑了,“先生反让阿英哄了罢。他与我说过,他第一口就尝出区别了,但不想拂先生的好意。”

    天蕴帝是真的开怀,都不自称“朕”了。

    两人就“霍英”做话题,聊起了过往,“阿英性子烈,旁人都说他桀骜不驯,可我却是很羡慕他。”

    秦遇也从天蕴帝的口述中,窥探到两个少年人之间的情谊。两人聊着聊着,肚子饿了,又用了膳,随后天蕴帝又向秦遇请教了几个问题。

    之前先帝顾忌废太子,不敢多教孙子,后来大局定下,先帝想教孙子,时间却不够了。

    幸好天蕴帝聪慧过人,慢慢摸索,又有阁老和新臣辅佐,天蕴帝处理国事虽然磕磕绊绊,但也没出过大问题。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王宽小心提醒“皇上,琼林宴快开始了。”

    天子当然可以晚去,秦大人则需要早些到场的。

    天蕴帝有些懊恼“先生”

    秦遇起身,拱手道“如此,臣就先行过去了。”

    天蕴帝特意点了几个小太监护送。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