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李家老宅的故事
作品:《带着村民赚了一个亿》 众人都看着陈松竹。
听到这会是个赚钱的门路,大家眼中都放出了光芒。
“陈书记,咋个赚钱的门路”有人问道。
“我想在咱们村成立一个刺绣工坊,由老一辈人负责教授技艺,年轻一辈负责制作,形成流水化生产。就拿鞋垫来说吧,擅长印染的负责染料,擅长技艺的负责绣花。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刺绣效率,还能把传统的彝绣技艺传承下去。”
听完陈松竹的话,大家小声嘀咕了起来。
李玉晗趁机说道“陈主任的意思是说,只要咱们齐心合力,就能够多挣些钱。现在咱们可以出售鞋垫,以后还可以出售其他的东西,咱们心心念念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李玉晗用的是当地方言,与村民交流非常的亲切,没有任何的隔阂。
大家伙一听李玉晗的话,瞬间就明白了。
“晗晗,你这样说我们就懂得了嘛只要能卖钱,干啥子都行,大家说是不是”一个中年妇女说道。
众人纷纷响应,表示只要能挣钱,全都听陈松竹的。
陈松竹心中顿时欣喜起来。
有了村民们的支持,这个刺绣工坊一定能做起来。
接下来的时间,陈松竹与李玉晗对众人所会的技艺进行了一些了解。
罗汉村是个古村落,这里的人自古以来就避世而居,虽然日子不宽裕,倒也使得一些古老的技法传承了下来。
彝绣是彝族特有的绣法,与其他绣法皆有不同。
而彝绣又融合了部分蜀绣与苗绣技艺。
其中一些最古老的技艺,随着时代更迭已经逐渐失传。
但罗汉村因地理原因,仍旧传承着一些特殊的彝绣技法。
只是这些特殊的技法也都是老一辈人比较熟悉。
年轻一辈的所会的极少。
所以陈松竹打算让老一辈人教授这些古老技艺。
一方面为了罗汉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这些特殊的刺绣技法传承下去。
凉山地区有许多彝族,他们自称诺苏、纳苏、聂苏。
彝族人的服饰也比较精美,其上绣的花纹多为鸡冠,羊角,火镰等。
盛大节日,彝族人会穿上本族服饰进行庆祝。
罗汉村是汉族村寨,可却保留着彝族最古老的刺绣技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神奇。
虽然罗汉村是汉族村寨,但这里的生活习俗却是与彝族相仿。
就是穿戴与饮食也极为相近。
陈松竹打算成立彝绣工坊,也是想为彝绣这份宝贵的遗产进行保护。
对于罗汉村村民而言,她们并不觉得手里的技艺有多宝贵。
她们从小就要学会刺绣,在出嫁的时候都要自己缝制婚服。
时间久了就会熟能生巧。
比如孙婆婆那些老一辈,虽然眼神不好,但凭着感觉也能绣的非常漂亮。
大家伙对刺绣工坊的事情显得极为热情。
毕竟能够挣钱才是最主要的。
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村委会院子里都人声鼎沸,极为热闹。
大家互相讨论着刺绣的技艺,似乎找到了一条发财致富之路。
加上又都是一些妇女,还有年纪大的婆婆,这使得陈友前以及张霞忙出了一头汗。
陈松竹与李玉晗忙着统计老人们会多少传统技艺,以及每个人最拿手的方面是什么。
这端茶倒水的活就落在了陈友前与张霞的肩膀上。
为了不让众人等的焦虑,陈松竹个人出钱,让陈友前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了些花生瓜子。
大家伙一边说说笑笑一边磕着瓜子,气氛可谓是其乐融融。
陈松竹很欣慰,这还是他来到罗汉村之后,头一次见到村民脸上露出如此灿烂的笑容。
这一忙碌,又是眨眼天黑。
陈松竹担心天色太黑会影响安全,毕竟还有一些老年人。
李玉晗与陈松竹又把几个年纪大的老人送到了家,才又回到村委会。
刺绣工坊的事情宜早不宜迟。
既然已经确定要做的事情,就要提前最好规划。
时值盛夏,也无农业劳动,最适合开展刺绣工坊的工作。
大凉山温度适宜,一年到头平均温度也只有二十多度,气候非常宜人。
趁着没有农业劳作的间隙,让村民们多绣些鞋垫以及其他物件,也好增加他们的收入。
对于刺绣工坊的事情,康先文等人很是积极。
大家各抒己见,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甚至连刺绣工坊的选址都定了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